财政预算报告,涉及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要花多少钱、花到哪里去、要取得什么效果,都需要体现在报告中。肩负审议职责的人大代表们,首先要读懂预算报告,才谈得上进一步履职,管好国家的“钱袋子”。
然而,人大代表表示预算报告“看不懂”的现象,却屡屡出现。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主任夏光近日提到,为释疑解惑,今年全国两会上,预算工委准备和财政部一起提交一个《政府预算解读》,方便全国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读懂预算报告。这是积极的一步。
预算报告让人“看得懂”,人大代表才能“审得清”。履行职责的前提是获得透明、充分的信息,不然,监督将无的放矢。人大代表稀里糊涂地投票,绝非国家和人民之福。前几年,曾有地方财政官员在全国两会上表示,预算报告存在专业问题,不需要每个代表都能看懂。拿“专业性”给“看不懂”做挡箭牌,很难站得住脚。公众有权利了解政府如何花钱,人大代表则代表公众来履行监督职能,如果预算报告做不到“看得懂”,公开就失去了意义,监督就没有了基础。政府有没有信息公开的意识、有没有接受监督的诚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预算是不是公开透明,而能不能让预算报告“看得懂”,就是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预算报告的专业性不可或缺,用专业化手段管理国家总是一种进步。人大代表需要提高专业能力和参政议政水平,以深入地理解、审查预算报告。但是,“专业性”和“看得懂”不是矛盾对立的,两者可以达到一种平衡。第三方机构、专业人士的参与,也可以起到解释的作用。
何况,要说预算报告只是因为太“专业”而让人“看不懂”,那也是以偏概全。预算不够科学细化,数字太模糊,缺乏生动具体的描述,这些都会让人看不清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有地方人大代表就表示,当地预算报告中“其他”项目太多,这些“其他”到底指什么,也没有具体说明。人大代表可以在两会期间询问职能部门,但会议时间有限,审议任务又多,难免“吃不透”。人大代表都有疑问,更别说普通公众了。这几年,中央部委每年都会公开部门预算,每年都有进步和亮点,但与公众期望的公开程度,免不了还有一定距离。笼统的数字,令人难窥究竟。“看不懂”的症结,其实仍在于不够公开。
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预算法正在修订,一些地方出台了新的预算办法,也做了不少有益尝试,比如让人大代表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工作。让预算报告“看得懂”,是监督的起点,需要制度的护航,也需要政府的态度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