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女儿和同学相约去玩,午餐时分两人去便利店买小吃,店门口遇到一位衣着不整洁的建筑小工,他掏出三枚脏兮兮的一元硬币,请求女儿代购一盒白米饭,最好还能在店里的微波炉里转转热。小工怕店员不卖给他白米饭,所以不敢踏进店门,“我身上太脏了,会把店里弄脏的,还怕被人轰出来……”
女儿在叙说时,神情有些迟疑。我知道,她的顾虑缘自平时我们对她的“约法三章”:小姑娘出门在外,不要和陌生人搭话,更不要轻易就相信别人。显然,在这件事上,女儿没按要求做。
后来,女儿和她同学不仅没要那个小工的钱,还自己掏腰包给他买了饭,还有肉和蔬菜,并将饭菜在微波炉里加了热。女儿说,当时店里有很多人排队,但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一幕,一些原本排在她们前面的顾客,还主动让她们先付账。
当女儿小心翼翼端着盒饭,送到店门口小工的手中时,小工一脸的意外,甚至忘了说一声谢谢,就一脸幸福地蹲在街边,狼吞虎咽地吃起了盒饭……
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当时的情景,但通过女儿的叙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个冬日里非常煦暖的一幕。两个女孩子,将自己的一份爱心,对他人的一份关爱,稳稳地递送到了那个小建筑工的心里,一如那一盒足够温暖的盒饭。
女儿的叙说,非常平淡,我听后却有些汗颜,并开始自我反思:从几何时,我们变得冷漠麻木,只担心自己会不会受骗受伤,眼中不再看得见那些需要帮助之人?
我甚至怀疑,此前自己对孩子的某种教育是否错了?遇人先怀疑、对人要设防,究竟是教他们自我保护,还是使他们自我作茧?还有,反复强调防备之心,是否也会阻碍或者消磨孩子们的仁爱本心?人与人之间,如果相互猜疑,彼此提防,如此待人对己,久而久之,会否彻底遮挡住我们的爱心?
故事的最后,女儿向我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那一天,当她和她的伙伴携手离开那家小便利店时,不少陌生人在向她们微笑、在向她们行注目礼。“妈妈,那一刻,我们感觉很美……”女儿回忆说。是的,宝贝,这世界,有了爱,也就有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