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时不见颂宪兄。那天走进他的画室,原来正忙于准备即将举行的《翰墨清风——吕颂宪书画作品展》。他说:“我在恩师黄达聪先生带领下,进入画坛,至今近半个世纪了。现在,我就想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向公众倾诉自己的感悟,算是一次相互交流吧。”
颂宪是在就读于塘沽中学时认识美术老师黄达聪先生的。从此,他与传统书画,与被同学们尊称为“画图大王”的黄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哪里知道,这位“画图大王”当时是位风云人物。他师从过黄宾虹、张大千、沈尹默,抗战时在重庆办画展,郭沫若、张大千都出席开幕式,郭沫若还在《大公报》撰文,洋洋数千字,对这位28岁的青年画家推崇备至呢。
解放后的黄达聪,遭遇坎坷。或许这便是命运的安排吧,吕颂宪等一班艺术青年却因此蒙益。他们有机会在名师指点下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培养了写生能力,接受了传统绘画要融入现代美术大潮的理念。吕颂宪的画,往往采用传统技法中融入新理念、新形式的手法;书法则包括真草隶篆,大到榜书,小到蝇头小楷,各有特色。他也是赵冷月老先生入室弟子。
多年来,颂宪一直坚持写生,远到川黔滇桂,近到公园或各种花展,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常说:“写生就是从艺术方法论角度去观察绘画对象,找到彼此间的特殊关联,从而抒发情怀。写生是画家本分。”
说着,我们走到一幅六尺整张的山水画前。我一看题目:《紫霞山牧歌》。满构图,红色作基调,在群峰突耸、丛树相叠的背景前,流水潺湲,村舍俨然,一派平和宁静气氛。而牧童放牧其间,怡然自得,组成了牧歌式的生活景象。
那是在去年,颂宪一行人来到大凉山区。就在山坡,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他看到一位放学后正在照看羊群的牧童,相对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没有掩盖掉他灿烂的笑容和对生活的满足。这个情景,极大地震撼了颂宪的心灵。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啊!
回到上海以后,牧童的笑容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他有了表现这一场景的创作冲动。他边构思,边画,边修改。家里的画桌太小,干脆跪在地上画。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废弃的画稿越堆越高,而最终也画出了令他满意的作品:《紫霞山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