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申城旧物拾零
杨忠明
  杨忠明

  我的朋友蒋鸣玉讲:“现在的人日子过得开心啊,白领聚会葡萄酒,朋友见面功夫茶,麻将搓完是半夜,微信玩到眼皮倦,早晚洗把热水浴,秋冬春夏出国游……”从前沪人生活简朴,一些旧物在老弄堂动迁遗址破墙边还可以看到痕迹,一只木拖板、半个破脚桶、断柄油布伞,生锈煤球炉,缺罩洋油灯,脱底搪瓷盆,件件旧物,点点滴滴地折射出过去上海人在石库门里的清贫生活……

  说到“饭窝”,上海话叫“捂库”,现在80、90后的孩子大多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那是用稻草制作的,一圈圈稻草扎出一个圆桶形状,配上稻草扎的盖子。记得从前外婆买来新的“捂库”,外面还要用旧布包好用针线包缝得严严实实,说是耐用。冬天,刚刚从煤球炉上烧好一钢精锅子饭捂在里面,马上用小小棉被塞紧,盖严,可以保温很久,自从有了电饭煲,老土的“捂库”只能退休啦。

  糊“硬衬”是旧时弄堂里阳光下的一道风景线,“硬衬”可以做鞋帮,我们小时候穿的布鞋要用“硬衬”,做这玩意是外婆的“专利”,糊“硬衬”,要准备浆糊,旧布,木板,刮刀,这是勤俭持家主妇们的生活情趣,在木板上刷层浆糊,把大大小小的旧布片一层层分批均匀地糊上,糊到一定厚度,把糊好的整块木板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干透,揭下,配上鞋面布,鞋滚条、鞋底可以做新布鞋啦。

  从前剃头店里挂着一条“擗刀布”,刮胡刀钝了,用力在布上来回刮几下,刀刃马上锋利。不知现在古镇上的剃头店里还有没有擗刀布这老古董玩意儿。这条布用久后,变得油腻黑亮脏兮兮啦。记得小时候常听隔壁邻居对小囡说,侬迪件衣裳已经脏得像“擗刀布”一样,还不快点脱下来洗一洗!

  “顶针箍”黄亮亮的像一只金戒指,上面有许多小小圆凹,旧时家庭必备之物,扎鞋底时,针扎不进去,就得请套在中指上的“顶针箍”来帮忙,把针尾顶在“顶针箍”的圆凹里用力一顶,那针头就进去啦。缝面被、棉袄等厚棉织物也可使用。听说“文革”时抄家,在一位原来是烟纸店老板的家里搜出二百只金光闪亮顶针箍,来抄家的小青年从未见识黄金,眼睛看花,以为是金戒指,大喊一声,不得了啦,这家伙私藏这么多黄金!真令人哭笑不得。

  我喜欢“拉线开关”,黑暗中听得“嘀嗒”一声,灯就亮了,有人家住老房子二、三楼,烧饭在楼下灶披间,楼梯上的灯,一根拉线开关的线一直要连接到底楼,上海特色,上下楼方便又实用,从前拉线断了,我还能够把开关全部拆开研究研究,重新接上拉线,那时觉得自己本事蛮大。

  记忆中老上海的旧物,老弄堂曾经的生活,恍然就在眼前,让我难以忘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前沿
   第A2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2版:生态上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就业导航
   第B06版:家长会/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0版:招生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汽车周刊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老公房里的茶客
逛贝尔格莱德艺术街
乱丢垃圾该重罚
申城旧物拾零
中医扶正祛邪治肺癌
父亲带我去踏青
神枪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A23申城旧物拾零 2014-04-09 2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