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雨这个名字,今日新闻界和文化界里,熟悉他的人大概已不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经是上海和北京文坛上一个相当活跃的作家。
陈笑雨,江苏靖江人,1917年出生。他在学生时代就倾心于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抗战初期,年仅21岁的他,千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曾在“鲁艺”学习,以后在《解放日报》工作。日本人投降后,延安的干部纷纷被派往各解放区。他想念苏北这块他生长的热土,要求回家乡工作。1946年初,他来到苏皖解放区的中心苏北淮阴市,参加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工作,我就是在那里认识陈笑雨的。
以范长江为首新创办的《新华日报》华中版,是中共华中局的机关报。这里汇聚了不少新闻界与文化界著名人士,如老报人恽逸群、翻译家林谈秋、梅益、老作家楼适夷、诗人蒋锡金等。其中关露是个特殊人物,抗日战争时,地下党派她打入汪伪机关“卧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通缉她,她秘密来到苏北解放区,安排在报社,但不公开发表文章。
当时的《新华日报》华中版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恽逸群的连载文章“蒋党内幕”。恽逸群人称“活辞典”,人们在编写文章时,遇到一些疑难的典故,向他请教,他都立即作答,无须去翻辞典。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天写出一篇“蒋党内幕”,揭露国民党当局黑暗腐败的种种丑事。
另一个亮点就是陈笑雨的杂文。他不但写评论,而且还擅长写杂文,文字清新,寓意深刻,毫无八股气。他以“司马龙”为笔名,经常在报上发表短小犀利的杂文,纵论天下事。文章极受读者欢迎。
1946年6月间,长江边上战云密布,国民党大军压境,眼看一场大内战已难以避免。范长江派我到苏中前线采访。临行,陈笑雨找我谈话,嘱咐我在前方必须注意的种种事,殷切之情让我难忘。
1946年7月12日,内战终于爆发。国民党军5个师分三路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新四军沉着机灵地应战,接连取得胜利。我写了篇长通讯“在苏中前线”,陈笑雨看后,认为通讯写出了人民战争的特色,便送给《新华日报》连载,同时全文发往延安新华总社。
内战规模不断扩大,新四军主力部队从苏北转移到山东战场。我转入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工作,从此与陈笑雨中断了联系,一别就是数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北京与陈笑雨重逢。他从上海调到北京,最初任《文艺报》副主编,后又任《新观察》杂志主编,最后又调到《人民日报》,担任编委兼文艺部主任。
那时,北京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写杂文之风,一些著名作家如巴人等,都动笔写杂文,陈笑雨当然走在前面,他邀集好友作家张铁夫和郭小川,三人共用一个笔名“马铁丁”,在主要报刊上开辟专栏,以杂文和短文的形式,漫谈青年修养和各种社会问题,由于文字生动,内容精彩,很快引起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关注,“马铁丁”这个名字传遍新闻与文化界。“马铁丁”是何许人?原来牵头人就是当年的“司马龙”陈笑雨。“马铁丁”的新文风,给北京文坛增加了一分春意。后来,“马铁丁”的文章有多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文章结集出版后,成为青年读者的热销书。
1966年8月24日,陈笑雨去世,终年仅49岁。
十日谈
清明的回忆
一个放牛娃历经艰难,开创了国人自己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