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纪公园背后的故事(2)
朱纯宏 孙嘉忆
■ 世纪公园
  ◆口述 朱纯宏 整理 孙嘉忆

  在空间的规划方面,有宽度达到9米以上的直线主干道,视觉开阔大气,如银杏大道;湖滨大道更是前所未有地达到24米之宽。如此宽阔平整的空间,成为举办各类大型展览活动、文艺演出的绝佳场地。与此同时,这个方案里也有与中式设计异曲同工的小景,2米宽的蜿蜒小道曲径通幽,是顺应地形因势而造。公园的三号门也是由英国人设计了一个概念,是一个神,“形”需要我们自己做出来,原来的屋顶设想是把钢和木结合起来,铜皮氧化后有铜绿出来,有复古的感觉,但是造价太贵,由沪东造船厂来完成这个“形”,英国设计师再次来时,认可了我们的改良。遗憾的是应该把三号门这只飞翔的大“鸟”放在二号门,面向宽阔的民生路主干道,更加大气漂亮, 

  另一个表现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地方是其种植植物的选择,中式园林设计崇尚在每一片林子里将多种植物密集地种植在一起,像别致的插花作品。这样虽然看起来层次分明、四季常青,也种下了因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而难以维护的尴尬。欧陆园林设计则擅长根据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来选择种植,所以植物种类相对简单但却稳定共生。总而言之,英国方案不张扬个性,但巧妙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中西文化的结合”,独具匠心的设计最终成就了今天美丽的世纪公园,其中的许多设计理念也被国内其他公园竞相模仿。

  公园里有个园中园,叫蒙特利尔园,是一个很重要的外事活动场所,当初是上海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造了一个梦湖园,完全的中国风,在当地很轰动,作为友好城市,蒙特利尔市想在上海造一座,市政府就定在世纪公园内,钱都是蒙特利尔出资。现在世纪公园里的蒙特利尔园,有一个白求恩的常年生平展,是免费的,作为中国和加拿大友好的见证。

  世纪公园建有乡土田园区、湖滨区、疏林草坪区、鸟类保护区、异国园区等主要景区,园内设有游乐园、休闲自行车、观光车、游船、鸽类游憩区等参与性游乐项目。很多游客喜欢这里的大草坪,在节假日,大草坪上各种帐篷随处可见,大人们带着小孩席地而坐,野餐、奔跑、嬉戏。许多年轻人喜欢在公园里溜旱冰、跑步。4号门的真草草坪足球场按照国际高标准建造,是上海最好的足球场之一,许多国内外专业球队到这里试训。由于公园设计风格与西式公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也成了上海外籍游客最多的公园。

  有一些遗憾还是想说说

  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世纪公园建成后,完全是一座全新的公园,没有保留任何历史遗迹。原先拆迁时,一些老房子和一些老的树都没有保留下来。记得在如今樱花道区域的湖面上,种着一片200多亩的荷花池,到了6月份满塘盛开白色的荷花,但是没保留下来。公园里原先有一棵老银杏树,在十八花径那个位置,考证下来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古树,但是被雷击中断裂,树干有些烧焦,一半掉在地上,但新的芽已冒出来,有的人说树形难看,正好别处在开发,也有一棵大银杏可以送给我们,搬过来后还是死了,回想一下,如果这棵原地的被雷击伤的老银杏,当初只要保护好,现在应该可以成一景了。

  一些老房子没有保护性地拆。在2号门浮雕墙区域,发现一栋明清年代的老房子,非常漂亮,等我得到消息赶过去时,房子已经拆了一半。在缘池区域还有一栋浦东特色的农家老房子,屋后种着2棵大树,英国设计师建议保留,后来房子没保留,2棵大树保留了。当时造公园时有点急,同时又想做新的东西,所以现场几乎没有保留。这是我至今觉得遗憾的,没有给世纪公园留下一点可以说说的历史。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公园一号门门口被一座连接科技馆通道的跨路桥遮挡,如果当时不要造,或者不要跨路,一号门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正门,而现在的一号门很难识别,被跨路桥遮挡,失去了气势。

  当时的黄奇帆副主任很有远见,提出可以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周边的地控制好,收缴的钱完全可以养活公园,用于公园的持续改造。可惜这点没有做到,当时也请了一些专家来开会讨论,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世纪公园依然逐年被周边的高楼围成了一个盆地。这么大造园规模,花了这么大代价,但是周边的规划没有控制好,是个遗憾。

  造园期间一些难忘的场景

  一天早上6点多到公园,暴雨要来了,水已经出来了,雨还没下来,看到天空中大片的人字形的大雁,呱呱呱叫着,在空中盘旋向下,看得出很想下来,推土机还在推,但是大雁一圈圈盘旋就是不敢下来,有点害怕。这就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真的可以做得到。现在秋冬季节,公园里的湖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的野鸭子。如果做得好,让它们停留下来,不要去惊扰它们,鸟岛这个理念就是英国设计师提出的,我们在2002年期间引进了灰喜鹊放在了鸟岛上,从当初的人工喂养到如今的野生放养,灰喜鹊已经为世纪公园和周边社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吸引更多的其他鸟类在此安营扎寨。

  公园里有一棵大银杏树也有说头,现在树龄有80-90多岁了,当时是委托园林公司到江苏泰州购买,是一位老太太屋后的一棵大银杏,老人家不肯卖,说是她19岁嫁到这家时已经有这棵树了,非常有感情。最后跟她沟通多次后,终于同意卖给我们。这棵大银杏运输过程中,到了收费口时由于口子太小,只能锯掉一些枝条,并由警车开道,一路送到了世纪公园。后来我给周禹鹏副市长讲了这个故事,等2001年朱镕基总理来上海巡视时,参观世纪公园,周副市长跟朱总理提起了这个故事。朱总理当时就问了一句,这棵树什么价格,周市长回答一万元,朱总理说一万元肯定不止,估计要10万元,陪同结束后,周副市长很认真地回来问我,这棵树到底多少钱?我去查实后,这棵树一共8万元。费用里面包含了委托园林公司的代办费、运输费、警车费,到了老太太手里是一万元。晚上周副市长见到朱总理,汇报了8万元费用的来龙去脉,朱总理哈哈大笑,说,我算了一辈子账,我想我不会算错的。

  我对韩正书记也讲过这棵大银杏的故事,他一直记得。他当时是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建设,建园期间考察过公园多次。见到我二次,二次都叮嘱我,“你们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个公园管好啊”,我请他放心,公园收10元门票,游客量有所控制的。

  关于世纪公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两次印象我特别深,一次是晚上去北蔡办事回来,当时是7月份35摄氏度高温,开到白杨路接近公园时,等红绿灯,我把窗摇下来,一阵风吹过来,特别惬意,这个风不是热风,空气闻上去很舒服。还有一次陪法国一个客人,也是高温季节,在公园的湖边坐着电瓶车参观,湖边吹过来的是凉风,特别舒服。

  如今世纪公园已经长成了青年。希望公园未来的功能更齐全一些,服务更完善,公园是越老越好,以植物以花卉为主的活动要坚持下去。

  (摘自《口述上海 浦东开发开放》,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专版/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军事
   第B04版:博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14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世纪公园背后的故事(2)
援疆日记
管理自己的健康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世纪公园背后的故事(2) 2014-04-10 2 2014年04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