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在新闻上看到好几位“不走寻常路”的择业者。21岁的北京女孩小鹤,放弃出国读书的机会,在八宝山殡仪服务站当了一名入殓师,为逝者做最后的美容;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做过初中物理老师的李云,放弃教师职业,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还有北京大学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开了一家常德津市牛肉粉店,和他一起创业的三个小伙伴更是有硕士、MBA,还有前公务员。
这几位择业者的选择,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和可惜。不过跟十年前“北大才子陆步轩街头卖肉”引起的轩然大波相比,现在社会对这类事件的反应,已淡定多了。许多年长的人都有记忆,以前时兴大学毕业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也不管对口不对口,择业者喜欢不喜欢;对单位来说也一样,不管缺不缺人,也不管看上看不上,都得照单全收。彼此间选择的空间几乎是零。不少人的才华和个性爱好,就此荒废。如今,每到大学生毕业季,各种双向选择招聘会上都会上演摩肩接踵的戏码,工作好坏先不说,起码有的选了。多元化的魅力就在于摆脱单一,有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性,这种“不拘一格”冲破固有观念的自由选择,才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
卖肉的北大才子陆步轩还有位师兄陈生,也是辞去公务员做的卖肉生意,2012年的时候,公司估值就到了40亿元。选择做哪一行,都有“行行出状元”的可能,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位作家曾说过:“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比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然了,选择做哪行,有的是出于喜好,有的是为了施展才华,有的是为了发财,不管求的是什么,总之不用再“逆来顺受”了。大家为了热爱去选择,理应得到尊重。有了选择的自由,无疑是一种进步。以前对大学生街头卖肉大惊小怪,现在大学生开家牛肉粉店变得稀松平常;以前辞职是很大一件事,现在压根就不算个事儿。职业选择多元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社会心理变迁的过程,社会心态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开放,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成熟的表现。有这么多事例“垫底”,哪天有位市长辞职种菜去了,有位上市公司CEO转做了一名出海打鱼的水手,也可能会像空气一样平淡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