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有一则新闻颇吸引眼球。说国家统计局财务司司长张仲梁4月9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一次讲座上透露,针对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效果,财务司统计发现,2013年,领导干部工作节奏明显改变:逐渐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招待和饭局减半,在家时间平均增加30分钟。
这应该是一条传递正能量的新闻。
但是老百姓却对这“30分钟”怎么来的,颇有疑惑。这些数据的调查对象是谁?怎么统计的?如果是问卷调查,怎么判断这些领导的填写是真实的?
本报驻京记者上周中致函国家统计局,宣传处工作人员回应,该统计数据是张仲梁以个人名义私下参与的一项研究所得,与国家统计局并无关系。他们同时婉拒了我们索要张司长联系方式的请求。
张司长五年前在一次会上曾说“统计数字不要只看水面上的”。他说了一个故事:古代的西班牙有一个国王,要选一名法官,有3人报名。国王把这3人带到一个漂浮着6个橙子的池塘。国王问这3个人:池塘里有几个橙子?前两个人很认真地数过后都说6个。而第三个则脱掉鞋子下到池塘,把橙子捞起来后发现,漂浮着的橙子,所谓的一个只有半边,所以答案是3个。
张司长的故事很形象也很有说服力。回到前面说的那件事,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漂的是不是橙子?
统计,是国家管理与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作为国家统计领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国家统计局出来的数据应该是相当权威的。
这种权威,不但体现在发布的数据上,也应体现在发布的方式上。当然,如果专业点,还应说明统计方式——尤其是一些我们的常识难以企及的领域。
从国家统计局的回应看,他们显然对张仲梁个人参与的这项统计数据,不愿置评,并撇清关系。
于是,一项本来应该是权威的统计,结果变成了“哥德巴赫猜想”。有统计学专业人士猜测,这个“30分钟”十有八九是推断出来的,但推断逻辑是什么就不知道了。总之,国家统计局的权威在此事上受到了负面影响。
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张司长能够给出权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