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苗族女孩李建英是一个贵州农村的留守儿童,每年与爸妈团聚的日子只有半个月。相聚短暂,共同制作鱼酱成为一家人最窝心的时刻。鱼酱发酵好了,离别的时刻也到了。“爸爸妈妈回来我很开心,但我知道他们要走,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当小女孩倚在窗边哽咽着说完这句话,当父母捧着一坛鱼酱不断回首挥别,哀伤几乎要漫溢出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2》带着熟悉的味道,上周终于归来。哪怕过于细碎的线索和稍显拥挤的故事并不讨人喜欢,期待中食物晶莹的光彩也略略黯淡,但我依旧被这个寻常故事打动了。想起来,我也曾一次次在车站不舍地告别,临行前都要饱饱地吃上一碗地道的红烧肉;想起来,大学室友每次返校背来的大缸泡菜,印象里她吃什么都会佐着东北的酸辣;想起来,有个姑娘告诉我说,她按着妈妈的味道一道道菜去学去试的时候,最是乡愁。
“味觉记忆的强大,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远行的车轮缓缓而过,题为《脚步》的第一集零碎地记录下那些带着温度和情感的“路菜”。正是这些失去或行将失去的习惯和风俗,这些镜头里质朴天真的笑容和无法掩藏的忧伤,叫人想起家乡,忆起小时候的味道。不得不承认,着重表现人与食物,尤其是在社会巨变背景下的人与食物的情感关系,正是“舌尖”赖以成功的所在,也是叫人觉得疼痛的所在。舌尖很轻盈,故事却很沉重。
“中国农村有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这个数量与英国的总人口数量相当,他们被统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孤独中长大。”镜头扫过一坛坛鱼酱,都不忍直视小建英落寞的眼睛。旁白也不忍说,每年春运的短短40天之内,道路客运就要完成接近33亿人次的运载,相当于把全球一半人口集体迁徙一回。莘莘学子和都市白领,建筑工人或保姆帮厨,他们背后同样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是拥挤的城市和被弃置的耕田。
这一集结束的时候,旁白说:“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