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海基层巡逻民警开始佩枪执勤。消息一出便成热点,引发高度关注。这种关注,某种程度上潜藏着一种担忧。
警察佩枪,维护治安,震慑罪犯,天经地义,赤手空拳的警察连自己都无法保护,如何保护人民?
那么,为何会有担忧?我理解,还是对基层民警的整体素质有所忧虑。其实,在上海早已实现荷枪实弹的特警、武警联合武装巡逻,拿的还是冲锋枪,公众对此并没啥反应。在大家的概念里,特警、武警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值得信任。
面广量大,技能和自身素质差参不齐的基层民警,能否掌控好枪?公众担心并非无的放矢。2010年1月12日,贵州省安顺市发生过派出所副所长出警时开枪致两村民死亡的事件;去年10月,广西平南县刑警酒后开枪射杀怀孕女子的案件;前不久,四川广安民警在私人活动中不慎丢枪,当地公安局悬赏5万,上演现实版的《寻枪》。
枪用好了能保护群众,用不好就造成严重事故,这也是不少基层民警害怕用枪的重要原因:总觉得那是个麻烦。
这次上海从政治、心理、技能三关筛选佩枪者,用严苛的规定、扎实的训练、完善的法规尽可能降低枪的危险性,值得赞赏。但个人认为,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政府部门还要改变用警的习惯。
相比其他部门,警察好用、管用,所以很多本应通过社会治理解决的问题,往往习惯于通过用警来解决。警察是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利器,如果今后纠纷调解、征地拆迁这些事还要警察去站台,不但占用宝贵警力,也容易擦枪走火,造成严重后果。
警察佩枪,并不只是警察的事。中国极为严格的枪支管制决定了普通人对枪缺乏足够认识。这种认识的模糊,可能会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不许动,否则开枪!”这是警察的枪支语言。当现实中有一把枪指着一个普通人时,他能否意识到面临着什么?这一点,随着民警佩枪的普及,也要广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