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前夕,李克强总理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希望他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信中有这么一句,“好读书,读好书,既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稍微体会便知,只有好读书、读好书才能享受读书之妙,提高文明素养。
所谓好读书,无非是指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浅尝辄止,或偶一为之。生活中常听到有人抱怨太忙,忙得不可开交。再忙也能抽出读书的时间,古人读书有“三上”之说,“马上、枕上和厕上”,今天的我们完全也可以做到车上、枕上和厕上。其实,即便忙,也能见缝插针读书,再忙能忙过国家领导人吗?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我经常能做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说,“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林语堂认为,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所谓的忙得没时间读书,大概是不想读书而寻找的苍白借口。
好读书,也应该读好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便每周坚持看一本书,从18岁到78岁,也只不过读3240本书。正因为精力有限,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好书上。鲁迅曾在《读书忌》一文中谈到,读书也有“忌”,不过与“食忌”稍不同。这就是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之一必被克杀,或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即便不是为了防止克杀,也不必把时间放在垃圾书籍上。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显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读。
不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什么是好书?如何读好书?并不容易辨别。徐复观认为,应多读原典,多读一流学者的一流书,而不能流连于一般的小册子或教科书。“看惯了小册子或教科书这类的东西,要再向上追进一步时,因为已经横亘了许多庸俗浅薄之见,反觉得特别困难;并且常常等于乡下女人,戴满许多镀金的铜镯子,自以为华贵,其实一钱不值;倒不如戴一只真金的小戒指,还算得一点积蓄。这就是情愿少读,但必须读第一流著作的道理。”林语堂则认为,读一部《小说概论》,到底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名家们谈读书的经验,足为我们所借鉴,但如何读好书,还是结合自身特点比较好。
人生苦短,世事多舛,唯有读书方能使我们的精神高贵,在好书的滋养下,便会多一分应对生活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