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火情频发
金山区农委的工作人员最近每天都在农田里巡逻。这几天,漕廊公路两侧的农田基本上都完成了收割工作,但是麦秸秆、油菜秆有些还未得到处理,堆放在田地里。一些地里都是麦秆焚烧后的灰烬,黑乎乎一片,极为惹眼。
据金山卫派出所民警介绍,从小满过后至今,油菜小麦相继成熟,又到了收割的季节,焚烧秸秆的行为时有发生,几乎天天都有“假火灾”。5月29日晚上7时多,在张堰镇德贤路附近,疑似居民住宅发生火灾,当时火苗蹿至三层楼高。巡逻民警到场后发现,原来是农户正在燃烧麦秸秆,不到十分钟,熊熊大火已将五亩地上的秸秆全部吞噬。
无力搬离田间
焚烧秸秆是明令禁止的行为,可为何就是屡禁不止呢?万春苑附近一位农民说,地里的秸秆大量堆积,不烧掉不知道如何处理,找不到出路,而且下一茬作物等着播种,没地方能堆得下这么多秸秆,往外拉还得费时费工。“我也知道烧掉不好,但一点打火机就烧了,多方便啊,我还能种点毛豆。”另一位女农户则说,“三夏”大忙,忙就忙在一个“抢”字上,要想将秸秆捆扎搬运离田,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就地焚烧。
还田替代焚烧
针对随意焚烧秸秆现象,不少市民表示,这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市民朱先生说,每次开车路过农田,都被烟雾熏得受不了,在PM2.5浓度较高的日子里,这种焚烧行为更是“火上浇油”。
对此,金山区农委曾与经营一百亩田以上的农户签禁烧协议,并给予大农户一定的补贴,一旦发现焚烧,村里将进行登记并扣除补贴金,这些措施对“大农户”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散户的焚烧行为屡禁不止,令基层检查人员相当头痛。“工作人员早晚都会巡逻,但不少农户选择天黑后焚烧,给检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往往一到现场,只剩满地灰烬,人早就跑了。”区农林办副主任李志余说,这么多年来的“种地烧荒”习惯很难改变,因此还需要对农户们进行持续的宣传教育。秸秆可以采取粉碎还田的措施,不仅能解决焚烧带来的危害,而且能有效合理地利用秸秆资源,使之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陈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