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军事乏善可陈,说起文化洋洋得意,随手捞个人都能评价。譬如有位叫王十朋的浙江人,定位著名政治家,46岁中状元,是文官,提到他不是为了主战,为了几首诗,为了一句“世间宁有杨州鹤,休讶人间食肉难”。
看来古人吃点肉也不容易,“杨州鹤”典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把扬州的扬,写成“杨”,按照咬文嚼字标准,绝对错别字。不过古人眼里,这错误很风雅,有文化的表现。有人送了些腊猪肉给诗人杨万里,他一高兴,想起王十朋前辈,立刻赋诗一首,煞尾两句情不自禁,“却将一脔配两螯,世间真有杨州鹤”。
非常想向古文字专家请教,天下分九州,扬州的“扬”究竟何意?厥土下湿而多生杨柳,《梦溪笔谈》说“扬州宜杨,荆州宜荆”。《扬州画舫录》进一步发挥,说扬州不仅“宜杨,在堤上者更大”。古人说杨,说来说去往往是柳,无非是扬州的柳树多,所以得名。
较起真来,杨是杨柳是柳。春风桃李花开日,羌笛何须怨杨柳,桃和李属蔷薇科,杨和柳属杨柳科,桃李杨柳各有身份,眉毛胡子不能一把抓。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曾解释过,“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扬。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毛泽东当年写“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传唱一时,他老人家显然知道杨与柳有别。
古诗中的“杨”基本上都是柳树之别名,杨花即柳絮,垂杨是柳条,说到杨树,前面要再加字,譬如白杨黑杨,譬如胡杨意杨。其实杨树的学问很大,江苏境内泗阳有个中国杨树博物馆,进去转一圈,知识立刻大长。馆前有几棵杨树,30多年前从意大利引进,高耸入云,两个人合抱不过来。
过去这些年,泗阳种植了60多万亩意杨,成片林海非常壮观。黄河故道上大片的人造林,听上去有点违背自然规律,可是在雾霾成灾的今天,每一片绿叶都有特殊意义。你还真想象不出比多种树更好的招数,杨树生长极快,意杨更快,简直就是杨树中的姚明同志。历史总会有些吊诡,想当年,此地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种粮食,吃不饱喝不足,现在很写意地多种杨树,日子便开始好过起来,食肉早已不难。
家有梧桐招凤凰,杨的本义从木从昜,“昜”意为播散,是一种可以乘风远播的树木。意杨来自遥远的意大利,正暗合古意。古人骑鹤下扬州,仙鹤飞过来,歇在柳枝上不太合适,必须是高大向上的杨树。因此古“扬州”命名,真与树种有关,我更倾向硬而扬起的杨树,不选择弱而垂流的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