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上海经历的那场残酷的“病毒来袭”,人们应该还记忆犹新。气势汹汹的H7N9病毒(新型“禽流感”病毒),导致上海全面取缔了菜市场中原本热热闹闹的活禽交易。人们甚至“谈毒色变”,不仅远离了鸡肉、鸭肉的消费,公共场所熙熙攘攘的人流也一度锐减。病毒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历史,其实一直在跟病毒尤其是流行性病毒作残酷的斗争。最著名的莫过神秘恐怖的黑死病,在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大流行,夺走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时至今日,人类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然而对于这小小的流行性病毒,似乎还难以有效应对,一些时候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到底是什么让这小小的流行性病毒使得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无可奈何呢?
由著名传染病学家、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客座教授内森·沃尔夫(Nathan Wolfe)所著的《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爆发》一书,向我们生动展示了向来不为我们肉眼所见的那个丰富多彩的病毒世界,并为我们揭开了人类医学史上那些最致命病毒的神秘面纱。他从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流行病的监测、治疗等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通过对病毒传播方式的监控,沃尔夫考察了SARS、埃博拉、黑死病、禽流感、H5N1等致命性病毒,指出这些曾经让人类或可能即将让人类伤亡惨重的流行性病毒几乎都是由动物传染病突变而来。那么,病毒是如何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呢?沃尔夫指出,促使病毒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狩猎加速了病毒的跨种群传播;其次,微生物的缩减使得人类变得脆弱而难以抵御病毒;另外,驯养活动也给病毒提供了传染机会。
流行病如此可怕,引起流行病爆发的病毒何以传播得如此迅速?其实,病毒也和其他生物一样,终极目的就是生存和繁衍:尽可能多地留下有竞争力的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人类与动物的接触,使病毒的流动经久不息。而输血行为、注射行为、器官移植等都为病毒与人类的亲密接触提供了机会;人类全球性旅行、生物恐怖袭击、实验室病毒以及病毒自身的基因重组等则极大地增加了流行病风险。这些都是促成流行性病毒大规模扩散的原因。
不过,《病毒来袭》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可能还不是流行性病毒的杀伤能力和传播能力,而是沃尔夫本人的探险经历。在为我们展示病毒的特质时,他既引述了历史上那些典型的流行病案例,也将他自己所经历和捕捉到的那些流行病病例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人们了解病毒提供了完整的标本。他在马来西亚迷人的风光中研究短尾猴携带的致命性疱疹B病毒,在刚果的偏远小镇里寻找变异的新型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茂密丛林中不停地穿梭,在婆罗洲的雨林里神奇的冒险……这些经历,恰如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如醉如痴。
病毒无处不在。虽然科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毋庸置疑,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战胜那些致命的流行性病毒的道路还十分漫长。《病毒来袭》为大众读者打开了认识病毒的一扇窗,也为专业的医疗从业者和病毒研究者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这或许正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