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是有形无形的世界,有时候有形,有时候无形。
这样的一个世界很像人类学会直立行走之前的丛林。网络丛林各种人物诡秘莫测,比脸谱化的原始丛林还要凶险。网络人物性格可能跟他日常脸谱性格完全不同,网络人物可能有几十个马甲,每一个马甲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马甲后面的人可能是人格分裂成几十个碎片的非完人。原始丛林的危险是明确的,兔子就要提防狐狸,美羊羊就要小心灰太狼。网络丛林中,则面目模糊,善恶难测,你不知道对面是一条狗还是一匹狼。因此,古谚云:画面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类谚语,是古人面对险恶江湖的经验总结。
这样的网络江湖,需要小心应对,情感表达要有各种不同的技巧。现实中,有时候说你好是违心的,有时候批评你是善意的。但在网络丛林世界,现实世界中相对显明的这一切都会遭到质疑。很多网友出于谨慎,选择一言不发,不站队,不判断,如一棵长在墙头上的草。他们只是潜在网络海洋的深处,做一条不被看见的鱼。潜水太久又有担心被人遗忘的焦虑,有时还要浮出水面,表示存在。
时间久了,被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弄得心惊胆战,大家都懂得“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有些人把世界看得太险恶,会觉得自己说出来的每一个词都可能带着风险。然而又不能什么事情都不说。你可以对陌生人不说话,你可以对普通人不说话,但你不可以对上级、同事、朋友、死党都不说话。也许你是一个城府很深、心机很重的人,话说多了怕暴露真面目。因此,你迎面碰见了这样合适的一个词:沙发。
在我小时候,乡村少年家里不存在“沙发”这种高级事物,我们最常见的是板凳,简单、便宜、易搬运,可以围坐而进食,亦可垒起而登高,一专多能,极其实用。板凳的工具性特征显露无遗,但这样实际的工具,很难给人带来沙发的舒适感和幸福感。有些人宅在家里,窝在沙发上,可以一整天不动,甚至一整周不动。沙发兼有板凳的工具性功能,还兼有床垫的舒适性功能,可坐可卧,有非常明显的温和中性特征。不知道谁首先创造性地用在网络上,而一词风行。
在网络上喜欢用“沙发”一词的网友,通常是面目模糊的,个性特征含混的。他自己可能就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即便有一点点个性也不愿意显示出来。这时候看到有人,尤其是有朋友、有领导发了一个帖子,你第一个“抢沙发”,既显示了你的紧跟、勤奋,又不落痕迹,不留把柄。
还有一些人完全是从众的,他或她留下“沙发”,只是为了留下存在的痕迹,至于这种痕迹是褒义的、贬义的还是中性的,都不太重要。另一些人热爱抢沙发,就像路上喜欢抢第一的驾驶者。如在城市街道上看见有人排队,立即跟进去,连为何排队都没有搞清楚。你怕的不是买不到,你怕的是寂寞。
比“沙发”进一步的、更具先进性的词,已经不是词了,而是符号。在微博、微信上,是“赞”。你点一下“赞”,然后一言不发、心满意足地走开了。这个世界、这些人跟你发生了一点关系,但是几乎没有关系。你跟这个世界,就是若即若离的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