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烬录
“咸猪手”事件,是谁的胜利
李泓冰
  李泓冰

  上海一起“地铁咸猪手”事件的连续发酵和放大,不但“咸猪手”本人被开除党籍、丢掉工作,身份证与社保卡悉数曝光,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也瞬间被扔到聚光灯底下,让公众一览无余。网民和媒体记者联手的义愤填膺,终于有了一个看似大获全胜的光明结局。

  然而,举起道德的旗帜,是否就能以公众的名义判人有罪、揭人隐私、株连无辜?

  有一封给媒体人的信,提出“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的不同界定,并对记者“拿着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冲到他单位”的违规“使用隐私”、代警方定罪等一系列举动表示异议,“像你这样的推波助澜,只会导致法制的倒退……”

  其实,诸如此类的事件,并不鲜见。但凡自以为在某些事件中站在道德与正义的高地,就可以用各种人肉手段,置对方于无所遁形的死地。当关注点转移,公众视线潮水般退去,涌向下一个倒霉蛋,继续新的罗宾汉式“精神消费”时,那些曾被迅速剥光的人呢,个人与家庭生活从此千疮百孔,甚至一败涂地。甚至,有些当事人本来就很无辜,北京当年那个不合在新闻联播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的小女孩,就无端成了一盘烤红的大虾,被人把姓名、学校、班级甚至考卷都端到网上,任人津津有味地品尝,浑不管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肆意侵害。

  网络是个神器,使呼唤了N年而不得的公众“知情权”,在技术上得到无障碍通行的VIP待遇,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与开放进程。网络还是反腐神器,很多贪官的暴露,往往就和网络的“举报”息息相关,的确功不可没。然而,它也正无孔不入地渗入公众的私人生活,如何从法律上界定这种“渗入”甚至“侵入”的尺度,避免失控,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

  意味深长的是,在相关调查中,绝大多数网民都反对任何网站未经允许便将有隐私信息的图片公之于众。然而,或许是同一群反对的人,也在乐此不疲地使用网络搜索有意无意地观看这些图片。一旦拥有道德制高点,便更无所顾忌地热衷参与“人肉”他人隐私的“大起底”活动。根本无需在意“程序正义”,无需瞻前顾后。人人喊打,人人都是路人,而每个路人在网络上都成了有罪推定的庄严“法官”。这个过程中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呢?就因为出发点的所谓“正义”,因为法不责众,而被温柔地罩在安全伞之下,无风无雨,安然无忧。

  以违法的手段,去打击疑似非法甚至属于道德而非法律层面的无耻行为,可乎?

  其实,也不能责怪狂欢的网友。在整个消费“地铁咸猪手”的过程中,媒体是否系统地提醒过法律界定和程序正义的重要?甚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法律素养的培育,是否还一直可疑地缺席?

  更要紧的,正如那位警方人士的提醒,“你们让全网络的人记住了一个摸姑娘腿的中年男子,忘却了比他恶劣100倍的色狼!”

  在网络如潮般将当事人“绳之以法”的正义喧嚣中,公民意识、法制观念却纷纷开了小差,而真正的违法行为却逍遥事外。我们只是“擒”住了一个色心偶炽的中年人和他的无辜家人,这真的是一场完胜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新民资讯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家装专版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8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从效率改进“浅绿色”到总量控制“深绿色”
从“万人同宴”说开去
沙发
“咸猪手”事件,是谁的胜利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2“咸猪手”事件,是谁的胜利 2014-07-12 2 2014年07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