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锦堂
这幅书法其实是一件奖品。颁奖者: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
那是1995年,上海市记协受全国记协的委托,承办第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我当时担任市记协秘书长。那天,我和协会秘书小姚二人去虹桥机场迎接本次评奖主持者邵华泽同志。当时的风气很好,一切轻车简从,迎送也不讲究什么对等规格。邵华泽同志见到我们非常高兴,而我们则向他表示感谢,感谢全国记协把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放在上海来评选。
回到宾馆,华泽同志不顾旅途疲劳,立即向我了解会议的筹备情况。我向他汇报道,这次接待工作从改革精神出发,一切从简。全国各省市评委到沪设两点一线迎接,机场设2人,1人候机,另1人负责带客人到出租车等候处送客人上车(不陪),然后返回接领下一个评委。出租车到宾馆,由会务处接待人员付车费,然后安排客人住宿。当时预订的出租车,全是最新的型号。至于集体活动的车辆,则是刚面世的“北方”国产大客车,近40位评委不分级别同乘一辆车,也可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
华泽同志越听越高兴,连说:“好,好,好!”然后回头问随行秘书小刘:“笔墨砚台带来了吗?”小刘回答,“都带来了,还有您的名章。”说话间,就解开包裹,拿出砚台,滴水磨墨。华泽同志铺上四尺宣纸,略加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朱熹的美言佳句。由于心情大好,整幅字一气呵成,气韵生动。华泽同志把这件墨宝作为奖品,赠予上海市记协,成就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