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
蒋文俊 姬少华
■ 刘伯承、邓小平南征时的合影
  ◆ 蒋文俊 姬少华

  为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原局于10月中旬决定在大别山解放区建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行署和军区。经过紧张的筹备,鄂豫、皖西区的党政军领导机构于11月中旬正式建立。至此,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下辖8个地区33个县、人口达1200余万的根据地。

  1947年12月1日,蒋介石为解除心腹之患,遂集中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对刘邓大军展开全面围攻。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内外线粉碎敌人围攻、坚持大别山的指示,决定组成前、后两个指挥所,分兵作战,实施战略再展开。由刘伯承司令员率后方指挥所和一纵向外线淮西区展开,十纵和十二纵向外线桐柏区、江汉区展开;邓小平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员率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第二、三、六纵队坚持内线斗争。 

  邓小平的伟大风格

  邓小平对大别山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评论:“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敌人时时刻刻受到我们过江的威胁。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为了减轻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压力,在争夺大别山这个战略要地的斗争中取胜,中央军委下达了“南线三军必须内外线紧密配合”的指示,这就使邓小平率部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能够得到外线的有力支援。然而,邓小平却宁肯“在大别山背重些”,也要为外线歼敌创造有利的条件。

  1947年12月10日,邓小平送走刘伯承的当晚,即与李先念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一起率领前方指挥所东进,指挥留在大别山区的第三、五、六纵队和鄂豫、皖西两区党政军民,坚持开展艰苦卓绝的内线斗争。刘邓大军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是在敌重兵压境,敌我经常遭遇的险恶形势下进行的。敌我双方的争夺十分激烈,每天竟有40多个旅相互周旋于大别山区,战斗十分频繁。于是,出现了一种战争奇观:一条山路,敌我都想争着走;一个村庄往往成为双方预定的宿营地。无论是行军或是宿营,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

  能否在大别山站住脚,事关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全局。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指挥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主帅——邓小平,早已做好了“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的思想准备。他向部队连以上的干部做动员:我们进军大别山,就像打篮球一样。蒋介石看我们到大别山来“投篮”了,要得分了,他就把前锋后卫都调来跟着我们。这样,他顾了南就顾不了北。他不让我们在南面投篮,不惜用九十万大军缠着我们,可他北面的篮板就空出来了,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北面就可以得分了。我们在大别山困难很多,是在“啃骨头”,但是,在其他战场上,我们的兄弟部队已经开始吃肉了,在敌重兵围攻中,怎样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邓小平根据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且密集靠拢向大别山中心区合击的态势,鉴于大别山中心区山高路窄、回旋余地小、不利于大部队行动作战的地形特点,邓决定实行“分遣和集中相结合”的机动歼敌方针,并围绕这个方针确立了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第一,留少数地方武装在中心区坚持斗争,主力部队则向外分遣,这既可集中大部队机动灵活地歼灭分散之敌,又可在外区解决部队给养。同时,将敌人牵制到更大的范围里兜圈子,将其拖走、拖散、拖瘦,以减轻中心区的压力,并使留下的地方武装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巩固根据地。第二,在作战上,采取以纵队为单位,适时分遣与集结,打小歼灭战,即以小对大,以弱耗强,以大对小,以强击弱。分派小部队游击疲敌?大部队远离敌主力,寻机歼敌。第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求部队积极寻找敌人的弱点,进退时都取进攻态势,“捕歼小敌、土顽,尤应以爆破、阻击、夜袭、火攻、捕捉、破残、破路等,才能杀伤敌方人马,破坏交通、物资,消耗疲敌。按照上述方针和部署,我二、三、六纵迅速撕开敌军的包围圈,牵着敌人的鼻子大周旋,地方武装则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围攻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对刘邓主力的大规模合击扑空之后,气急败坏地进行更加残酷的“进剿”、“追剿”和“清剿”,使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部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非常重视大别山的反围攻斗争。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南线三军密切配合、粉碎敌人对大别山围攻的指示,陈粟、陈谢两军发起破击平汉线的作战。12月19日,粟裕报告中央军委:至此刻为止,平汉路已被破坏,但敌对大别山之“围剿”计划迄未改变,似有集中全力弄垮我大别山再转移兵力以对付其他地区之打算。对此,他提议陈粟、陈谢两军要长期配合刘邓,直至完全粉碎敌军对大别山的进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指示他们以4个纵队迅速南下,与陈谢会合,沿平汉路直迫武汉,以策应刘邓主力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于12月22日电告中央军委:“这次敌人不管陈粟、陈谢,不管王纵(王宏坤第十纵队)、赵纵(赵基梅第十二纵队),使我奏效,江汉、桐柏展开,而我大别山野战兵团,又已分别跳出包围圈,于全局仍属有利。因此,我们认为陈粟、陈谢对大别山的支援,不宜急躁,而作较长期的打算。”邓小平在这个电报中以顾全大局的伟大风格,向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在三个月内,陈粟、陈谢能大量歼敌,江汉、桐柏及豫陕鄂区、淮河以北地区能深入工作,对全局则极有利。他还建议中央军委将刘邓大军第一纵队留在淮北,参加陈粟大军作战,以便外线大量歼敌。

  在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邓小平率领前方指挥所,仅以500多人的警卫部队做掩护,历经艰难困苦,与敌人日夜周旋于深山峻岭之中。他指挥各个纵队和鄂豫、皖西两区地方武装,灵活机动地实施了分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略战术,不断粉碎敌人的围攻和“清剿”。六纵辗转于大别山南部地区,先以分遣有效地调动分散敌军,随后抓住敌军一个团孤军防守广济县城的有利时机,从英山急行军l00余公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广济城,一举全歼守敌1800余人。二纵、三纵活动于大别山北部和皖西地区,佯以野战军主力在冰天雪地里大踏步进退,连续转战千余里,拖着敌人的数个主力师,胜利地完成了吸引多路强敌,并将其拖疲、拖瘦的艰巨任务。鄂豫、皖西两区地方部队也抓住有利时机,打了多次歼敌数百人的小歼灭战,在大别山反围攻的第一个月里,刘邓大军就歼灭敌正规军及土顽1.5万余人,先后收复县城10余座,取得了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重大胜利。毛泽东指出:“大别山根据地之确立则是整个南线胜利的重要环节。”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评价这次战略行动的意义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即是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它也预示着人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摘自《百年潮》2014年第7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专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申城社区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自贸之窗
   第B04版:城里城外/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金融天地/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2版:证券服务/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
牙齿与健康
朱家湾往事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4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 2014-08-01 2 2014年08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