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搬家,场地已经变化,艺术还能如故,气韵尚能如初生动否?确实是个问题。所以,业内有专家坚决反对文物型建筑异地保存。
英国电影《鬼魂西行》讲的是一位美国阔佬在欧洲突发思古幽情,竟买了一座古堡,海运西行到了美国,重建起来,不但原部件一一落位,分毫不差,竟连古堡中的“鬼魂”也一道带回来了!这只是个电影,但表达的思想在现实中却是我们不断要努力的目标。
到过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神殿的人可能已经发现,拉美西斯二世神像的第二尊没有头部和上身。往下看,他的脚边的地上放着其头部和肩膀,严格按照原样摆放着。
可是,如果你到陶然亭,也许受当初清音阁、云绘楼“定居”的启发,公园里后来居然建了“园中之园”——华夏名亭园,星罗棋布地“密植”了许多“华夏名亭”,从这个亭三步两步就到了那个亭,左一转右一转又到了什么亭,原本散布在祖国各地人文艺术气息活灵活现的“亭”们局促而尴尬地挤到了一起,情趣顿失,观亭的我们既无法体会“曲水流觞”之雅趣,更难咀味文忠公的“太守之乐”。
中国古代营建,无论皇家宫阙、宗教寺观、贵族华堂,还是平民的瓦屋草舍,在选地、设计时,除了工艺乃至社会学上的标准、规格、法式外,都还要察堪舆,看风水,因地制宜的,极少孤立地专一考虑房屋的式样或技术要求。
因此,不要轻易异地移动古建筑;必须异地保存,不敢掺杂其它目的,否则艺术、韵味即刻“灵魂出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