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在历次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再次临危受命,派出张波、沈振斌、吴威、何义舟组成医疗队,到震区参与救援。今晨,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群应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点名邀请,出发奔赴云南地震灾区。
昨天,记者来到四名上海医生所在的昭通市人民医院,记录地震中上海医疗队员的工作。
“我一定要救活她”
张波是中山医院普外科的副主任医师,8月5日工作的第一天,普外科病房里一位9岁的小女孩吸引了他的注意,女孩身上插满了管子,身体由于骨盆骨折不能动,但大大的眼睛不停闪动,不哭也不闹,张波给她体检的时候女孩也非常镇静,轻声告诉医生哪里痛。
“女孩病情比较严重,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肝右叶4.5cm的裂伤,腹腔有积血,骨盆多发骨折,每个外科医生都知道,肋骨、骨盆骨折和腹膜炎的疼痛是多么厉害。”张波告诉记者,他的手每次按压女孩腹部时自己的心都在颤抖。
“我一定要救活她,不然对不起她父母。”经过张波两天的努力,女孩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目前仍在密切观察中。
惊心动魄的转运
8月5日晚,震区一名严重休克的老太太被送到医院,情况非常危急:合并严重的低氧血症,血压和呼吸都很难维持。病情不明,诊断困难,治疗方向难以确定,专家组讨论后认为需行全身CT以确定病因。但昭通人民医院没有转运呼吸机,升压药物的静脉推泵也没有备用电池,转至CT室的途中风险极大。雪上加霜的是住院部的CT机又坏了,需长途跋涉至门诊做检查。
病人如果转运途中不行了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重任?上海医疗队的吴威站了出来。
“我在中山医院经常带重病人出去做检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当时就自告奋勇举了手。”吴威说。
百米长的转运路,用惊心动魄形容毫不为过。
用氧气钢瓶和氧气枕给病人供氧,间断静脉推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病人的情况实在凶险,氧饱和度掉到40,血压60/30,吴威小心地调整药物剂量,努力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最终来回耗时超过半小时。由于高度紧张,回ICU后,吴威才发现衣服都湿透了。
特派记者 程绩 (本报鲁甸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