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心更热。
已持续一个多月的本报第22届“夏令热线”,即将“收官”。今天,本报推出16个版专刊,聚焦上海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基层样本”。
在专刊中,有上海17个区县的“正能量”案例,力求在全市层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上海17位区县长对城市管理的经验之谈。有专家们对提升上海社会治理能级的精辟见解。当然,还有第三方测评出的群众满意度数据。
“夏令热线”的成果,还不止这些。本周三,市文明办携手“夏令热线”所倡导的“文明居住大讨论”,将在1300多个市民提出的“金点子”中,提炼出上海文明居住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市建管委和市房管局已表态,今后,凡是违反“规范”的不文明居住行为,将纳入个人征信体系。
这意味着,由本报首创、政府推动的“夏令热线”,已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急难愁”的投诉平台,而成为上海“从管理到治理”的一个推手。这还意味着,“夏令热线”今年接到的近10万个电话,不再是鸡毛蒜皮的城市管理“负面报道”源泉,而可能成为申城社会治理的“正能量”库。
“夏令热线”是上海市优秀媒体品牌,是新民报人的智慧结晶。近9年来,与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的合作,让“夏令热线”的能级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今年,杨雄市长接电,17位区县长一一“赴考”,这让“夏令热线”,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许多读者注意到,今年的“夏令热线”,各区县和委办局的“特别行动”少了,“上午处置”多了;来接电话的领导们,“官方表态”少了,“百姓话语”多了。在报社外,本报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手。在报社内,多个部门参与全程采编报道。今年的报道,我们更注重问题的解决率,注重批评报道的回访,注重老百姓的感受。
这些探索,当然还不成熟。但至少,这是努力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