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的舆论反转
何小手
  何小手

  医患矛盾在近年来极为常见,在矛盾激化之初,“医闹”一词曾被很多人视为院方制造出的话语陷阱,直到越来越多的医闹现象出现,这个词语才得以认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因为借助一些个案民众对现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看待医患矛盾的立场更理性、客观。在近来的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尽管开始在部分媒体的渲染下,舆论偏向产妇一方,但随着各方及时表态,舆论很快就出现反转。

  这种转变之迅速可谓前所未有,以往的类似事件也有这样的变化,不过过程往往漫长,大致的路线图是:媒体率先曝光,将矛头指向院方,舆论反应激烈,尾随声讨院方,院方迫于压力澄清事实,与此同时专业人士现身说法,分析舆论谬误。一般来说,在院方回应后,舆论还会制造高压,对其展开二次质疑。

  这期间有几个因素对舆论走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一是媒体报道,过去涉及医患矛盾的新闻语言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虽未对事件下结论,但在呈现信息过程中过于聚焦患者一方,突出事件损失和患者情绪,这种选择间接完成了对事件的表态,且主导了舆论介入事件的方式与角度。当然,大众媒体可能在其他领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弱者伦理”,不过医疗领域表现得突出而已。其次是医患以及院方与民众之间存在交流障碍,一般的民众难以理解医疗领域的独特性,一旦出现悲剧往往采取一种便携式的归因方式,尤其会从道德角度谴责医生。

  其实,即使是医疗领域的专业记者,也经常会出现判断失误。除了知识方面的缺陷,他们和大众之间已经形成的某种化学反应,可能才是问题的根源。医疗行业承载了来自社会的情绪和偏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要扭转这种局面,从媒体的角度看,强调专业、客观、公正这类报道准则可能过于抽象。从过往的经验看,避免新闻报道中的谬误,教训比知识更重要,作用来得更为直接。一旦新闻报道在特定领域反复出现问题,民众自然会有所警惕,逐渐开始独立判断。回头看近年来媒体在报道医患矛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谨慎,其实这正是受到过往教训的影响,当然也是对舆论场理性提升的回应。

  同样一则新闻,在不同时间舆论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若放在以前,医生集体逃离手术室容易受到民众谴责,然而如今民众对这样的表现可能多了一些理解。经历多次针对医生的暴力事件,舆论对医生群体逐渐流露出同情。湘潭产妇身亡事件出现的舆论反转,显然受到这种社会心理的影响。所谓的弱者并不是以阶层形式存在,只有放到具体情境中,这种身份才真实存在,医患矛盾中所表现出的强弱变迁,对此做出了阐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2014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南京青奥会特别报道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长三角
   第A20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专版
   第B0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专版/健康大讲堂
   第B07版:市场资讯/综合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第B09版:“夏令热线”特别策划
   第B10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1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2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3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4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5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6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7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8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19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20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21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22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23版:上海基层样本
   第B24版:“夏令热线”特别策划
查处学术不端高校应主动一些
基层样本
阅读是孤独的
核心价值观的“三重音部”
八怪文化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的舆论反转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的舆论反转 2014-08-18 2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