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以其独特的题材、迥异的表现手法而引人注目。小说于1934年发表后,读者一直予以青睐,而文艺工作者也一直试图改编成其他不同样式。电影曾先行一步,把《边城》搬上银幕,片名改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翠翠》。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导演凌子风再度把《边城》搬上银幕,又进一步推动了《边城》热。沈从文的作品也使他的家乡凤凰大为走红。前几年我到了那里,吊脚楼还是当年那个模样,但是,人头攒动、嘈杂喧嚷,尤其是到了晚上,歌舞升平,哪里还有《边城》所表现的宁静?其实,沈从文在小说开头就交待,他所要表现的“边城”,并非凤凰,而是湘西一个名叫茶峒的小镇。前不久,播出一部名为《边城》的电视连续剧,还以为是沈从文的小说又走上了荧屏。不料,看到里面硝烟弥漫、军人出没。原来,这是讲述的是1942年云南腾冲抗战的故事。我就不明白了,沈从文的《边城》大概还谈不上家喻户晓,但也是八九不离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名字来表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呢?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因其办事干练、独断而有“铁娘子”的绰号。前几年,美国好莱坞将其生平搬上银幕,由大明星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撒切尔夫人,片名就叫《铁娘子》。该片公映后,受到多方好评而又获得奥斯卡多项奖,斯特里普再一次获得最佳女演员荣耀。谁知道,最近国内出现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也叫《铁娘子》,我还以为是中国人演英国人呢。然而,这是一个民国时期女人的故事,也许也很干练,也很独断,但是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非得取这么一个剧名呢?不是说撒切尔夫人垄断了“铁娘子”这个称呼,而是已经习惯,“铁娘子”三个字是她的代称,非她莫属。有称“女强人”、有叫“女汉子”,但“铁娘子”似乎只属一人。
十来年前,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横空出世,风靡全国。最近,电视又出现了这个题目,我还以为是重播。不料,完全不相干,只是一档节目。
现在,对电视有关内容的剽窃、无视知识产权等,大家都开始敏感起来。但是,我觉得,对重名现象也应该予以注意了。明明是一个新创作的节目,为什么要取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老片名?我以为,首先反映的是不自信。傍一个红得发紫的名字,似乎就能增加对观众的诱惑?似乎就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实在是心中没有底气,对未来的前途只有迷茫、甚至悲观。拉一个大名,就能增添收视率?事实是,当我感觉上当以后,反而增添了无奈的摇头叹息,让人说什么才好?最近有一部国产片,片名就叫《十二夜》,真是让人惊诧莫名。
或许,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限定还没有到达剧名、片名的范围。但是,我以为在不久的将来,知识产权的内容也应该有一个对有影响的剧名、片名或其他文艺作品题目的保护,否则,若干年以后,我们看到的好多东西都一开始以为是名著什么的改编或重播、重放,谁知道那是挪用、借用或者是披了名著的外衣,讲的分明是不相干的内容。
到了那个时候,又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