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正能量的人。
他时常会发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他几乎对每一个人发的文字点赞。他还把自己烹饪的菜肴以及家人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并配上了那一刻的心情,文字里全是阳光的味道。如果朋友圈里有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事情,他会义愤填膺地谴责……他真的是一位几乎透明、让人信赖、具有教养的人。
这大致是朋友圈里每位“朋友”的素描。有时看完朋友圈会畅想:如果能生活在朋友圈一样的社会中,那有多好!有人会为了我烹饪了一盘青菜来点赞,有人会为了我发了一张儿子的照片说他爆帅,每个人都那么儒雅,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感性……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圈”。
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
有一天,我搭他的车,也是第一次搭他的车。拥堵的马路上,有辆车在前面变道,他突然大骂起来,嘴里蹦出“缺德、垃圾”等词汇。这些词汇加上他声色俱厉的神态,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他。
我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委婉地说这样在马路上变道的车子非常普遍,他说“是的”。过了一条马路,有辆电瓶车突然横穿马路,他又脱口而出:“找死啊!”
于是,我一路上保持沉默,并且努力把朋友圈里的他与车里的他拼接起来,但怎么也拼接不好。这导致我下车与他告别时,脸上全是尴尬。
据说,这叫“路怒症”。美国心理学家说,“路怒症”不是一种社会疾病,而是一种偏向于道德的个人精神疾病。这位心理学家认为,“路怒症”其实是操守和道德的短时失范,诱发原因是“患者”进入了相对封闭的空间,与社会短时切断了联系,他不再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他完全释放了自己的真性情。
这种情形,令人想起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慎独”:一个人在独处时,能不能秉持自己的操守。打个比方,晚上你走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你还能不能遇上红灯等绿灯亮起再横穿马路。
而在“朋友圈”里不一样。朋友圈是把现实的圈子搬到了网上,并且,更有一种类似于美容相机的功能。躲在网络后面,把自己“美图”一番再来拿到众人眼前“秀秀”,又顺手对别人的“美图”点个赞表示下亲切慰问诚挚关怀,于是,朋友圈里的每个人都是一副“高大上”的形象。
古人云,“观人要有七年期”,现实生活中的你言我语,你来我往,经历一件件小事,有过不少的交集,才会真正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光从“朋友圈”里观人,不靠谱;可是圈里圈外,与现实的人一比照,看出来的就靠谱多了。
然则,为何不能把“朋友圈”里的“高大上”,搬到现实生活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