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黄豆豆而来,却迷上了舞剧。
对《粉墨春秋》的印象,有一场戏不可不说,任何一位观众,当时一定震撼,过后一定依然陶醉。那就是戏班二师兄和青梅竹马的女子幽会的那一场戏。震撼,因为舞到巅峰;陶醉,因为美到极致。
上海大剧院,座无虚席。从宣传画上得知,编剧是香港著名作家李碧华,编导是春晚频频编舞的邢时苗,大腕云集,令人期待。准备好望远镜,酝酿好心情,音乐响起,帷幕拉开。
以合家欢老照片的形式,人物全体亮相。然后,故事从头道来。
如果你是一个戏迷,那你来着了。故事就发生在清末民初北国之梨园戏班,生旦净末丑依次上场,手眼身法步样样不缺。艳丽的戏台上,水袖长舒,靠旗飞扬。然后灯光聚焦在三个武生身上。
如果你对枪战感兴趣,你也不会失望。军阀飞扬跋扈,副官狐假虎威,姨太太如花似玉。身边的女人与旧时恋人相见,军阀一旦发觉,舞台上便杀机四伏,二师兄武潘安便命悬一线了。
不管你对儿女情长是否偏爱,戏到第二幕时,它不期而至。这一段,我以为,是爱之欢歌,是戏之精华,是人物生命之所系,是戏剧冲突之所依。
俊朗飘逸的二师兄,在一出娴熟精彩的武戏之后,在如潮的喝彩叫好之后,在曲终人散之时,走向后台。此时,掩藏在戏衣后面的是一位怨妇,是与他倾心相爱如今却被军阀据为姨太太的女子。往日恋情依旧,今日却难团圆,所有的相思,所有的怀恋,所有的肝肠寸断,所有的海誓山盟,在这朦胧的夜色里,排山倒海般爆发。今夕何夕,没有语言,无须表白,却处处都在倾诉。有的是含情脉脉,有的是欲言又止,有的是心有灵犀,有的是生死相依。所有的表达,都在那充满灵性的舞蹈语言里。上下翻飞,如醉如痴,出神入化,酣畅淋漓。
这一场戏,无论你懂不懂舞蹈,无论你是否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只要你有想象力,你都会得到视觉的冲击和审美的享受。女子刚出场时那华贵的带帽子的斗篷,那娇美艳丽的面容,那黯然神伤的眼神,一切都是那样惊艳。唯其美,她的艰难恋情才更令人唏嘘。
如果再看一遍,这一出戏,还是我的最爱。
许多人一定与我一样,为黄豆豆而来。而黄豆豆不负重望,把主人公三师弟演得如同自己的人生经历一般。年少时的调皮,岁月的磨砺,传承戏班的使命,武行的衰落,因猴而悟戏的豁然开朗,一切的一切,演绎得游刃有余,如同展开生命的历程,感人至深,惊心动魄。这个还留着青涩发型的青年舞蹈家,正如戏里的三师弟,石中璞玉,坐科自强,技艺超群,风华绝代。
邢时苗导演说,这部戏表现的是一个人在生命中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男人的。早在1995年他就酝酿排一部以盖叫天为艺术原型、黄豆豆主演的舞剧。时年20岁的黄豆豆兴奋不已。但是,邢时苗对他说,你还需要磨炼。这一等就是十六年。十六年,一个小男生也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成长为一个将舞之美播撒进人们心田的艺术家。他为舞而生,我们,为舞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