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不少网站做的标题是“上海地铁一老外晕倒乘客不到10秒全部逃离无一相助”,一名老外孤零零地躺在地铁车厢里的画面,刺激着我们每个人的视觉神经,此事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现在,成熟的网友都知道,有图未必有真相。经过记者深入采访,这一偶发事件的真相逐步还原:8月9日晚,在地铁2号线车厢里,一名外籍男子突然头一歪,倒向身边的女乘客,女乘客毫无防备起身避开,外籍男子随即倒在座位上,又因地铁惯性从座位上滑下,仰面躺在地上。车厢内乘客见此突发状况,纷纷离座避让。据地铁运营方介绍,车辆停站后,就有乘客快步寻找地铁工作人员,反映情况,请求救助。当工作人员赶到时,晕倒的外籍乘客已苏醒,并自行起身离开。
这是一起并不复杂也不算严重的突发事件,所谓“无一相助”,也并不准确。现在的媒体和网民,也比原来成熟多了。他们一则期待权威部门给出事情的全部真相;二则认为不要轻率地进行道德谴责。一些媒体也认为,这仅仅是一起恐慌事件,还不能算道德事件。许多人认为,因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遇突发情况又不明就里的情景下,选择避开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本能反应。在这起事件中,乘客们并没有采取拉紧急制动拉手的过激反应,有乘客在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请求救助,都是值得肯定的。
即使如此,这起事件仍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就在那位老外倒地的一刹那,身边没有一位乘客看护就是一个问题。面对“老外倒地”,身处21世纪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市民,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面对突发情况,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到见义勇为,这是一种以勇气来担当的行为。对待突发事件,我们是否可以更理性、更专业?对待身边的陌生人,我们是否可以更友善,更有人情关怀?
所谓更理性,就是遇事不要恐慌,要冷静面对。在这起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市民的警觉性很高,都采取了迅速离开的应对。但是,不得不说,有乘客突发疾病,又不是车厢起火,就立刻“逃离”,是反应过度了。在地铁车厢这样的封闭空间,应该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呢?地铁方面是不是可以考虑向航空公司学习,制作一部短片在车厢里播放,向乘客普及相关专业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每位市民培养起,进行必要的急救知识普及。如果我们的市民都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的话,也不会遇有人发病倒地而手足无措了。
说到这里,仍然想说,即使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即使我们没有紧急救治的专业知识,当有陌生人发病倒地,他的身边如果有人留下守护,多一份人情关怀,那该有多好。
在今天,身为国际大都市的市民,仅仅有对危险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恐怕还不够。我们每个人,都会身处地铁、公交、机场、商场等各种公共场合,公共场所就会有公共事件发生,要使我们身处的公共环境更安全、更友善、更温暖,那么,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更友善、更热心、更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做得更好,相信我们这座城市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