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一位外籍人士晕倒,媒体“曝光”周围乘客瞬间“四下溃逃”,乘客们的“怕事”“凉薄”,在舆论环境里被一再提及、放大、定格。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后续的发展呢?
乘客第一时间求助地铁工作人员,完整版监控中,最后是地铁工作人员找到晕倒的外籍人士,并仔细询问其情况的画面。
类似情况还有江苏某报及其官微首发的《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 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报道,产妇“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含泪水没有呼吸。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一时间对医院及医生的指控如潮而至,但最后却证明产妇因家属的一再错误坚持而死于小概率但高致死的羊水栓塞,家属且伴有过激行为。在医患纠纷日益尖锐的当下,新闻媒体未至实地勘察核实,且用这种煽情主义的手法如此诱导性地报道医疗事故,不仅不专业,简直是一种主观的恶。
“抢新闻”不能成为浮躁与虚假的借口,网络与新媒体,更不能成为浮躁与虚假的滋生地。纸媒白纸黑字不能改,官方微博却能删。于是,以最符合大众谴责需求的断章取义方式,取得了最沸腾的传播效应和最迅捷的“增粉”成果,这般低成本高回报行为,无疑是对新闻精神最大的玷污与辱没。
而大众,是多么容易陷入集体狂欢,不必了解全部的事实也不必变得如何专业,只需要第一时间寻找到一种“主流”的情绪,并且在其背后摇旗呐喊,就能完成自诩“正义”的自我构建。难怪锒铛入狱的网络推手秦火火和拆二立四会信奉“宗旨”:“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
不传谣、不信谣,很朴素却太难做到吗?你追我赶的大众与媒体,是否还有定力让事件飞一会儿?是否还有追寻真相的耐心与高度自制?是否还能严格控制自己,不成为渲染狂躁或悲情氛围的助推手?这既是专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大众读者普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