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美国《侨报》在纽约举办了董鼎山先生创作生涯75年的纪念活动,我闻讯发去了贺信。
董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也是《夜光杯》的老作者。2006年,《夜光杯》创刊60周年的时候,曾发起评选《夜光杯》60位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董先生以高票当选。
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董先生就开始为《夜光杯》写稿。当时分管副刊的副总编辑沈毓刚(其佩)先生,年轻时和董先生都是柯灵先生主编的《万象》的作者。董先生少年成名,上世纪四十年代曾以“令狐彗”的笔名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幻想的土地》,1945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考入《申报》当记者,也是我们新闻界真正的前辈。
董先生1947年赴美留学,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在繁忙的教学生涯中,笔耕不辍,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作品题材之广,海内外影响之大,为当前美籍华人作家中之少见。
我认识董先生稍晚,大概在1996年他回上海探亲,报社宴请他,我也参加了。当时沈毓刚先生已经退休,以后就由我直接同他联系了。
1999年初,我应当时美国新闻总署的邀请,作为国际访问者访美一个月。行前,美方有关人员问我,到美国后希望会见哪些朋友,我第一个就想到了董鼎山先生。
美方很负责,提前将我的行程通知了董先生。董先生非常高兴,还向美新署驻纽约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建议,安排我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看看。
我到纽约是1月20日,当天晚上就给董先生打了电话。董先生听到我的声音,先是很高兴,继而声音低沉地告诉我,他在北京的弟弟乐山先生已于四天前去世。这几天他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因此不能陪我出去走走,他希望我到他家谈谈。
第二天,我开始在纽约的工作访问。那天的约会排得非常满,上午访问《时代周刊》,简单吃了午餐便去“作家屋”,然后到自由论坛媒体中心,再到《纽约时报》书评家伯恩斯坦家做客。忙得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去董先生家是那天访问的最后一站,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很亲切。
董先生的公寓在曼哈顿的高级住宅区,家里的布置,可以说中西合璧。董夫人是瑞典人,高高的个子,极为温和。她得知我和翻译高慧还没吃晚饭,特意做了黄油炒鸡蛋和甜点,非常可口。接着,我们品茗聊天,一直到深夜十一点。临别时,我和董先生夫妇合影留念。董先生知道我出来十多天看不到晚报,心里挂念时,便取出最近他收到的《新民晚报》(美国版)让我带回旅馆去看,这对我来说,真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如今,和董先生联系的“接力棒”传到了年轻编辑手中,董先生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在《夜光杯》发表,他说:“写这样的短文,可借此抒发当作家的灵感冲动。我的大脑仍在努力思考,一有感触就要写出来,这样既能不断锻炼我的脑力,也可增添我余生的兴趣。”
我给董先生的贺信最后写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是我对他老人家的衷心祝愿,也是作为他忠实读者的热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