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包畹蓉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书香名门之家,祖父是名中医,却擅书画。父亲包句香继承了中医祖业及书画艺术,造诣颇深,与陈其采、吴昌硕、沈迈士、潘公展等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同样出身书香门弟的母亲,十分喜爱京昆戏剧。包畹蓉3岁时,父母迁居上海,一同开创了“包去疾中医门诊”,悬壶济世,常常免费救助穷人。新中国成立后,包句香成为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他将包家世守之秘本和自己中医研究的实践成果,著书立说,在中医领域很有影响。1959年国家卫生部为表彰他在中医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授予他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包畹蓉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常以家训教导他:勤勉尚学,志存高远;谦和大气,善以待人;做事踏实,精益求精。读书之余,父母请了老师到家中教他书法和工笔画。父亲本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将来当个好医生,治病救人。然而,包畹蓉在其母亲的影响下,酷爱京剧艺术,毅然违背父亲意志,坚持要拜荀慧生、黄桂秋等多位京剧大师学艺。在学艺的道路上他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博采众长,唱、念、做功精益求精,虽未承继。为了实现“名伶”梦,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勇敢地下海组建了“包畹蓉京剧团”,辗转于苏浙皖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有一个阶段他的人生走入低谷,是父母亲鼓励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不管有多难,都要坚持走下去。”父母的教诲,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就在他宏图大展之时,“文革”开始,传统戏和艺术家都成了“牛鬼蛇神”“封资修”。为了保存几大箱京剧戏服,他和夫人马丽放弃教师职位,志愿到工厂当普通工人,以此逃过“文革”劫难,用智慧保护了大批极其珍贵的京剧服饰。为了不让传统京剧失传,包畹蓉凭记忆,冒着风险将各种流派近百部传统戏的剧本记录下来。如今,有不少是绝本的手写剧本还静静地藏于柜中。
改革开放后,包畹蓉成立了上海荀派艺术研究会,传播荀派艺术。之后,又走上一条独特的京剧服饰收藏之路。他认为,京剧要振兴,必须要创新发展。京剧服饰收藏也要创新,不能只当保管员,一定要与时俱进。他凭借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创新设计、创新制作技法,不惜代价,倾尽家资,收集、抢救和创新,特别是发明了全亮片套色制作技法,形成独特的亦传统亦时尚的包派京剧系列服饰。在他和夫人马丽疾病缠身的情况下,自己设计、纯手工制作了大量京剧戏服,制作出全光片旗装、裙袄、霞帔宫装等,美不胜收。得到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极高赞誉。
为了把京剧这一民族文化永久传承下去,他不顾高龄,将传统戏服上各类图样全部画在不易破损的布上。为让后人能零距离学习欣赏到真正的国粹京剧服饰艺术,他先后在上海奉贤海湾旅游区、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两座分别有千余平方米的“包畹蓉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为国家共捐献出千余件珍藏品。包派戏服的制作技法被列入上海市非遗保护项目。2013年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肯定他为“表演艺术家、戏服设计家、收藏家”,并授予包畹蓉先生“终身成就奖”。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不可复制的珍品,不少人想以重金购买,他都谢绝了,宁守清贫。他如果卖上几件,就是个大富翁。可他不舍得,他不愿有一件散落,他要将那些弥足珍贵的藏品全部捐给国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要让后人能看到大美规范的京剧系列服饰,为国家争光,为中华文化添彩。
他说,至今他感恩父母,是祖辈“志存高远、精益求精”的家训家风影响了他的一生。
十日谈
贤城家风传
好媳妇卖房救重病的婆婆,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