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我国有些设计师和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却仍认为中文字太“土”,在设计作品中放入英文会使画面显得“洋”气,在文字内容和字体表现方面,盲目摹仿或照搬国外英文字体的表现形式,致使设计作品中出现的文字全是英文,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却逐渐被遗忘。这种单纯追求所谓“洋”气、不顾中国国情的做法,有悖于文字和字体设计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也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其实质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
巴塞尔城市文字设计项目:
“联姻”中文西字
受瑞士苏黎士艺术学院吕迪·鲍尔教授的邀请,中国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的学生接受了瑞士巴塞尔城市文字设计项目。该项目需要学生根据瑞士方提供的巴塞尔城市图片中的拉丁文字进行解析和创作,并以新创作的汉字与原来的西文字体并排的形式在瑞士当地的环境中重新出现,要求是所创作的汉字介入要尽可能地传达出巴塞尔城市环境原来的样貌。
中国学生根据当地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背景,以及项目所提供的西文字体,努力寻找中西文字体之间存在某种直接或潜在的共性:比如流行在同样历史时期的字体,具有相同艺术风格的字体,用相同工具所绘写的字体,具有相同字形特征的字体,如相同粗细、重量、宽窄的字形等。他们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来探索文字的结构、空间排列、文字形态的组合,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载体环境等多种应用特性。通过创意设计,将新创作的汉字字体与瑞士方提供的西文,按东西方文字的使用习惯进行组合编排,其表现形式与文字内容互为渗透,很好融入了当地的城市环境。
汉字字体包含形式感
文化与设计的融合
设计师一方面要对汉字和字体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对中西文字的字体和编排方式,以及以多语言信息有效传达为目的的功能和与之相关联的载体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用创新的设计形式来表达自己眼中的中西方文明的共性与分歧,矛盾和包容,以此证明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富强”的崛起,更是“文明”的崛起。
不同的汉字字体包含着一定意蕴的形式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与设计风格。在艺术设计中,汉字字体作为一个很有潜力的主要设计元素,它已不是以简单的历史时期中的字体再现,它的构成方式、形式美以及蕴含着现实社会中特定内涵的形式化的创意和表现,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创作空间。
例如,王小枫在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为“我是”展览所作的招贴作品,将龙的图形和作者的名字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各种对比得到了和谐统一,如虚与实、动与静、大与小、张与弛、轻与重等,使观者从书法艺术审美的愉悦中去积极感受汉字符号的信息内容,很好地诠释了招贴的主题。
又如,中国香港著名设计师石汉瑞先生的“北京扶轮社”招贴作品,以中西文字为主题形象,将一定的意蕴相融于字体,中英文字体清晰、明确,信息传达迅速、有效,充分显示了文字质的力量和字体设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支撑我们腰杆的脊柱。我们应挺直腰杆,对自己的文化建立信心,注重对中国文字和字体的学习、传承和创新,将文化和设计融合在一起。
汤义勇(上海建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