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芜园春秋师友情
吴昌硕和他的父亲落脚在县城东面偏北的桃花渡畔,他们先是盖起了相当简陋窄小的茅屋,借以安身立命。吴氏父子毕竟家学渊源,且又有诗人气质,为此,为此陋室起名为“朴巢”与“篆云楼”。然后在荒烟蔓草、野鼠出没的土地上除草剔石,挥汗开垦出了一片不大的田地,在上面种植蔬菜瓜果。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后,父子俩又在屋前开出了半亩大一点的园子,移植了安吉特多的翠竹,引种了兰花、梅花,栽下了芭蕉、菊花及藤本的葫芦等,从而使这里展现了一片青芜郁勃的生机,弥散出温馨宜人而雅致明丽的田园风光。因此,吴昌硕将此园名为“芜园”,并自号“芜青亭长”,还将自己的居室名为“饭芜青室主人”。
切莫要小看这景色朴茂野逸,条件艰苦简陋的芜园,这对年青的吴昌硕来讲,是他凤凰涅槃之地,也是他亲手打造的一块真正属于他的精神家园,在此奠定了他一生的根基与日后的辉煌。可惜的是芜园后来在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毁于兵燹,遗址上仅有界石一块,伴着春光秋色、清风明月,“芜园只有寒芜菁”,展示着一位艺术大师曾经的青春岁月。
在芜园的日子里,吴氏父子的生活尽管是清贫而拮据的,但环境却颇为安静清逸,生计也有了最低的保障,粗茶淡饭,自给自足。于是,吴昌硕开始了真正的耕读生活与艺事追求。平日里,除了种地灌园外,他就沉湎于读书及金石书画。不久,父亲吴辛甲在乡亲们的介绍下娶了继室杨氏,重组了家庭。杨氏是安吉孝丰人,时年30多岁,她的丈夫及孩子也不幸死于逃难途中,两个天涯同命鸟生活在一起,安抚着曾经的创伤。杨氏为人忠厚纯朴,和善勤劳,对吴氏父子多有照顾,尤其是十分关心吴昌硕瘦弱的身体,对他的学业及从艺也颇为支持,呵护有加,视同己出。
转眼春去秋来,芜园的菊花开得金灿灿时,安吉县举办了恩科乡试,即在同治四年乙丑(1865)补考咸丰庚甲(1860)科的秀才,吴昌硕在老师潘芝畦的再三催促下,又一次进入了安城的贡院应试,由于平时学业扎实,即使在战乱逃难的途中,他也利用一切时间看书钻研,因而又一次金榜题名。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场大的动乱刚过去,百废待兴,这种所谓的恩科乡试不过是粉饰太平,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
吴昌硕在芜园的四年多时间里,正是他青春期中最成熟、最具活力的时期,况且安城又是当时整个安吉县的文化中心,他在这里拜师交友、书画雅集、金石鉴赏、诗文唱和,初步形成了他求学问艺的第一个师友群体及打造了他书画金石的第一个发展阶梯。
综观吴昌硕的一生,他十分注重师友之情与艺坛之交,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所推崇的“书画缘,金石契”。而在“芜园”期间,吴昌硕所敬重的师长首先是潘芝畦,他对吴昌硕来讲是起着精神导师与从艺引路的作用。潘为人纯朴真诚,随和潇洒。颇有文学造诣,工于诗文,亦擅长绘画,尤善画墨梅,气势郁勃、飞白酣畅,高古清逸。吴昌硕对这位潘先生是很守弟子礼的,潘喜好喝酒,吴力所能及地在芜园以清酒蔬果相待,正是在无拘无束的对饮中,潘先生给他讲诗文、授艺理、谈人生,对吴昌硕起着思想启蒙的作用。而吴昌硕的朴实、勤奋、睿智,使这位先生也颇器重并看好这位弟子。他时常趁着酒兴,给吴昌硕挥毫泼墨画梅。
吴昌硕的一生除了主要致力于书画金石外,用功甚勤、下力甚多的就是写诗。他一生所写的诗构成了他个人和那个时代的诗史,真实生动而细腻全面地展示了一代艺术大师和画坛领袖的从艺探索和人生历程。可以这样讲,吴昌硕本质上是位诗翁,他是以诗性精神来从艺的,从而在他的书画金石中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创造力和如此睿智的创新性。然而,吴昌硕一生诗文的功底,无疑是在芜园奠定的,而授其诗法的,即是安吉人氏施旭臣,名浴升,又字紫明。施有着精深而全面的文学造诣,上窥汉魏、六朝古风,下探唐宋元诸家。施常与吴在芜园漫步时,即兴出题请吴作诗,以锻炼吴的诗思敏捷。吴学诗也颇勤奋,时有新作,也必请施指教改削,甚有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