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一把团花折扇,挡住红唇下的一小块白皙肌肤,侧脸,娥眉下,一双含情目,微笑上挑。
《良友》画报,风花雪月的月份牌女郎笑靥迎人,自1926年2月正式出版以来,一炮打响,成为沪上知名的生活类杂志。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赵家璧先生主持,地址:北四川路851号(今四川北路861-865号),出版的图书杂志,大俗,亦大雅。今日时尚杂志的先驱《良友》画报之外,赵家璧主编,鲁迅、茅盾、周作人、郁达夫等人编选,蔡元培做主席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年),煌煌十八册,堪称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最重要的选本。
这真是虹口文化史上应该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正是因为这些文化人的存在,虹口的街道与居所,才成为文采风流之地,尤其是北四川路一带。
在景云里居住的时候,鲁迅过着半封闭的生活,迁居大陆新村后,鲁迅的生活习惯没有太多的改变,依旧是位超级宅男。虹口公园离此很近,可是他却极少光顾,偶尔,他会去看场电影,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喜欢与书籍为伴,读一下鲁迅日记就知道了,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在山阴路和四川北路的交界处,1932年起,内山书店成了鲁迅著作代理发行店,成为中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云集之所。内山完造的左翼倾向是虹口地区书店的一个缩影。1930年谢旦如创办的公道书店位于中州路2号,是地下党和进步文艺工作者重要的联络点,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就在此装订发送。
而三年前,即1927年12月,太阳社成员阿英、蒋光慈、孟超等人租下北四川路虬江路口一倒闭的西店铺,成立了“春野书店”。13日,书店开张,同日,他们在《申报》上刊登了广告启事:“专卖新文艺书籍,今日起先行营业”、“本店出版书籍杂志、兼代售创造社、北新、开明、光华、亚东、泰东、新月及其他各大书局新文艺书籍”,实际上,还兼发行党内刊物。唱主角的自然是他们太阳社的成员作品1928年,他们推出了《太阳月刊》。
在左翼的另一面,新感觉派的刘呐鸥、施蛰存等人,1928年在东宝兴路北四川路口创办、翌年迁至北四川路公益坊,更名“水沫书店”,而当时的施蛰存年仅24岁。为把书店办好,辞去了松江教职,举家搬至大兴坊5号,与戴望舒等人编辑《新文艺》月刊。
当时每家书店都小小的,编书与卖书并存,就是在19世纪末至解放前,虹口涌现出书店33家。这些油墨飘香的书店,虽然都已经成了历史,却似乎仍然在照耀着后来者,去探寻他们的足迹,接续一种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