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德路文人旧事(下)
朱少伟
■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有轨电车
  ◆ 朱少伟

  可以说,张爱玲在常德公寓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她从1943年夏起,没用太长时间就迅速走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已发表。至1947年,她又随姑姑搬入卡尔登公寓(后来改名长江公寓,今黄河路65号),直至1952年夏赴海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在美国洛杉矶写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团圆》中,仍情不自禁地糅入了不少昔日寓居常德公寓时的旧事。

  嘉禾里

  郁达夫度过一段清苦而安逸的时光

  常德路81弄(嘉禾里)1476号和1442号,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在沪旧居。这里的一幢幢两层房屋是犹太人哈同出资造的,前弄为东洋式住宅,无天井;后弄为石库门房屋,有天井,多建“三层阁”和“老虎窗”。

  1922年7月中旬,郁达夫结束在日本的多年留学生涯,从神户搭船回国。在沪落脚期间,他回首以往经历,深感生活的艰辛,便更关注底层劳动大众的疾苦,并把这融入自己的作品。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在朋友家中邂逅“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王映霞,便希望“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王映霞的芳心逐渐被郁达夫的热情和才华所打动,但她明确提出想要同自己结合,他必须先与目前的妻子孙荃离婚。经过一段时间的你来我往,他们的情感已达到白热化,遂于6月订婚;翌年2月,两人在杭州举行婚礼,柳亚子誉之为“富春江上神仙侣”。接着,夫妇俩在沪租下嘉禾里1476号。

  那时,郁达夫的经济状况不佳,所以借住的嘉禾里1476号,属于条件较差的前弄,每月租金八元;使用面积也不大,只有楼上一间正房光线比较充足,从亭子间南窗望出去是静安公墓(今静安公园),一座座坟上的大理石“安琪儿”都看得挺清楚。尽管家里的木器均是从店里租来的,连电灯都未安装,但这里仍是个温馨的地方,夫妇俩没把住址告诉友人们,因而无亲友来打扰;在房间里坐得闷的时候,他们就一起谈过去、谈未来,再谈尚未出世的小生命。王映霞的祖父和母亲借住在嘉禾里1442号,属于条件较好的后弄,每月租金十二元;因互相住得近,她一日三餐都在娘家吃。

  王映霞的母亲后来搬走,郁达夫便改租嘉禾里1442号,一直住到离开上海。王映霞初为人妻,一点家务都不会做,煮饭不知道该放多少米、放多少水,烧菜不知道该放多少油、多少盐,常出洋相;往往在王映霞正手忙脚乱之际,郁达夫可能恰好写出一段好文章或一些妙诗句,他会跑到灶间里来把妻子拉上楼,让她先看一遍、读一遍,这样一顿饭常要做两三个小时。于是,郁达夫提出:要学会烧好吃的菜,就得先出学费;他带着王映霞到大大小小的饭馆里去品尝了几天,把一个月的稿费全用光,她仍没学会烹调。王映霞并不气馁,她通过反复实践终于慢慢地学会烧菜,而且学会了缝纫、洗衣等。

  傍晚时分,郁达夫和王映霞常走出嘉禾里,到树下散步。在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和愚园路,有时会遇见从曹家渡过来的独轮车揽生意,他们便分坐在车的两侧,手牵着手,一路上和后面的推车人聊着天,真是别有情趣;回到家里,两人往往仍很兴奋。王映霞的《我与郁达夫》提及:“饱尝了欢乐的两颗心,觉得已经再也说不出什么别的愿望了。在散步散得有一点疲倦的时候,我们便又很自然地回到了小楼上。太阳成了我们的时钟,气候算着我们的寒暑表。在这十里洋场的一角,是很少能够有人体会得出我们当时的满足的。”可以说,他们在这里是清苦而安逸的。

  然而,郁达夫在寓居嘉禾里的近五年中,并未只顾小家,在坚持创作的同时,曾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宋庆龄等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出席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成立大会;另外,他还在1932年2月4日,与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谴责侵沪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 

  当年,嘉禾里居住着教师、店员、司机、售票员、小贩、黄包车夫等,显得较杂乱。1933年4月,郁达夫和王映霞移居杭州。而嘉禾里在风雨中度过七十余个春秋后,终于走到生命的尽头,于2002年被列入拆迁计划,不久就被夷为平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静安寺车栈”

  申城电车交通发轫之处

  常德路80号,曾为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所设“静安寺车栈”。这里可算申城电车交通发轫之处。

  1905年10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与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签订合约,给予电车经营权三十五年;翌年3月,经营权转让给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其法定资本为七十万英镑,开办实际资本为三十二万英镑。1906年4月,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动工铺设电车轨道;接着,又在赫德路(今常德路)购地十二亩兴建“静安寺车栈”,内置钢柱支撑的波形铁皮顶房一座(面积近六千五百平方米),还有票务结账间、车务间、打铁间等。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通车,从静安寺出发,经过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向东行驶,到外滩向南,抵上海总会(今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全程逾六公里,车厢分头等、二等。1914年11月15日,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通车,行驶于郑家木桥(今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口)和老闸桥(今福建路桥)之间,全程逾一公里,设两个站,车厢也分头等、二等。到1936年底,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的资本增至六十余万英镑,已拥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各百余辆,共开通线路二十条。

  昔日,张爱玲所住的常德公寓离“静安寺车栈”不远,她有时会伫立阳台看电车,她写于1943年的散文《公寓生活记趣》说:“我们的公寓邻近电车厂,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了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坦露着白肚皮。”阅读着这段生动描述,能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随即被侵沪日军控制;抗战胜利后,仍由英商经营,但线路缩减为十三条。上海解放后,英商无心经营,致使亏损严重。1952年11月,该企业被征用,成立上海市电车公司;1957年6月,汽车、电车企业全部归并于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

  摘自《档案春秋》2014年第10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会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2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常德路文人旧事(下)
坚不可摧
矢车菊色的心情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9常德路文人旧事(下) 2014-11-11 2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