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一组意大利野山羊攀附在近乎垂直的大坝上舔食盐分的照片,你可能会更明白,盐,对生命是何等重要。动物可以为之冒生命危险,而人,在食盐短缺时愿意用家中最珍贵的物品去换取。
古希腊诗人荷马将盐称为“神赐之物”。齐国名相管仲,看准了盐“维他命”的属性,在中国历史上首倡盐业专营,从此食盐专卖延续了2600多年。
上海的历史,也与盐紧密相连。唐代即有盐业发展,北宋起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成为重要的全国性盐场。留传至今的古书《熬波图》,对元代上海的制盐技术、盐业制度有详细记载。在原南汇县、奉贤县,新场、盐仓、三灶、六灶、大团、四团等地名,依稀可辨“三灶一甲”“聚团公煎”等早已消失的历史图景。
在煮海为盐的宏大场景背后,是统治者的巨大利益所在。清乾隆年间,一引盐从海滨到各省零售,价格翻了十倍不止。古罗马、印度都有盐业专营的历史。印度国父甘地反抗英国统治,行动之一便是号召印度人煮海水制盐以打破殖民者的专卖制度。
盐业专营,除了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似乎从来没有更恰当的理由。至清朝,盐业专营已弊端丛生。机构庞杂,盐官贪腐盛行;私盐猖獗,不法盐商夸富乡里。依《盐铁论》记载,西汉初年即有废除盐、铁、酒专营的强烈声音,但利益驱使之下,中国历史上仅汉、唐等朝盐业有短暂的放开经营。
今日的食盐专卖制度,全民加碘似乎是最主要的理由。但原本预防大脖子病的碘盐,在沿海等不缺碘地区,20年后引发碘过量的忧虑。算上食盐在国家税收中的比例已大大缩小,结束2000多年广为诟病的食盐专营,此其时也。
据说昨天工信部确认将取消食盐专营后,部分地区盐价有所抬升,但按中国的储量和成本计,盐价下跌才是趋势。大概很快,市场上可以更方便地买到无碘盐了。而我一直在菜谱上才见的各色高档海盐,应也有口福一尝了。
所谓得陇望蜀,尝到了“咸味”,我竟然开始期盼快快打破电力、电信、石化、银行的垄断了。不过如果老百姓因此而得实惠,国家经济因此而添活力,又有什么不可想象的呢?(相关报道见A4·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