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怡微讲,吴念真先生考证了《楢山节考》的缘起:大纲是讲一家人把老人载上山去,一边参观养老院设备,一边说这边多好多好。老人住下后,看着家人下山的车灯渐远。隔壁的欧巴桑看到了,对他说:“他们是不是说以后每个礼拜都会来看你?他们不会来的。”人在孤独面前老去,没有比这个更残酷了。更可怕的是,似乎你我都命中注定,会经历这一幕。
一则看似温暖的公益广告里,一个男人说:“我老爸啊,就喜欢下个棋。现在他老了,每天我无论多忙,都会陪他在网上下下棋。多陪陪老人,挺好的。”在这个身不由己的竞争社会,能这样付出近乎奢侈——我也能想象那个孝顺儿子回家后还有很多稿子写很多PPT做,不知不觉过子夜(就像我现在)。
当我老了,是否需要把感情与娱乐捆绑在家庭中,指望小我30来岁的孩子反哺出些天伦之乐?我想,人与人保持一种有限的人际最为理想,包括自己的孩子,不必殚尽竭虑地付出,也不求索取恩施的回报。几次出游中,我见到太多精彩的老人生活——有姐妹结伴出门到冰淇淋店大快朵颐,有夫妻牵马于清晨海边散步,有三五成群在咖啡馆高谈阔论……他们笑着对我这样的过路游人说:“嗨,年轻人,给我们拍张照吧!多么好的一天。”享受“生活”这件事,并没有在他们的60岁时告终。他们的眼里和世界里,并不是只剩下倚门盼儿孙的落寞,他们用更独立的态度,寻找着属于他们的快乐、体面且自我的人生。
问题再回到我们——现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当“老人”开始逐渐改变,或者说,当这个老龄化的社会开始逐渐改变,我们怎样做一个崭新意义上的“孝子”?在不减少对父母尊敬与孝顺的前提下,该怎样换一种方式来尊敬与孝顺?我身边有的人给父母买了单反相机,有的人教父母上网淘宝,有的人帮父母报名了英语学习班,有的人替父母参谋旅游行程……
多么高兴能设想把这样的亲子关系放入现代健康的大环境:为人父母者,适度依赖子女,积极拥有自己的生活;为人子女者,愿意为父母提供精神支撑,更要鼓励他们活出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