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的小吃,首先就会想起小馄饨。
据记载,小馄饨文字见于西汉,源于中国北方,兴于唐宋,初为祭祀,后为民间小吃。
上海的小馄饨历史悠长,其皮薄如绉纱,其馅软嫰滑爽,虾皮、紫菜、鸡蛋丝是它的绝配。一碗端手,香气扑鼻,鲜美无比。
我小时候就喜欢吃小馄饨。祖母告诉我,在婴儿开荤的第一天,她亲自喂了我一小口小馄饨的鲜汤。于是,我似乎因此和小馄饨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家里的经济颇为拮据,偶尔跟着母亲从穿街走巷的馄饨担里买一碗小馄饨解馋,那美味鲜香的感觉至今挥之不去。那时,为了一碗小馄饨,我的小脑瓜曾动足了心思。我调皮地装病赖学,就是要母亲买小馄饨给我“治病”,我积极地起早陪姐姐去小菜场排队“挂篮头”,就是要一碗小馄饨的奖赏。至于每年生日,我宁愿不吃大排面,也要一碗小馄饨。
最难忘的一幕还是在上山下乡的前夕。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怀揣着去外地插队的通知书,冒着严寒最后一次去看望母校。分手的时候,我毅然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两块钱,在路边的一家小饮食店里请大家吃了一碗小馄饨。当时的心里充满着难言的迷茫和绝望,深知明天就不是上海人了,只能相邀两三好友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向正宗的“上海味道”告别。那一碗小馄饨的滋味已经记不清了,但它作为上海的念想和符号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改革开放后,我回城参加工作,因业务的需要曾去过国内许多地方,我的特殊爱好也发挥到了极致,曾先后吃过北方的馄饨、广东的云吞、福建的扁食和四川的抄手等。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形美、馅美、汤美的上海小馄饨。看看吧,宽宽的鲜汤里,浮着外皮晶莹的小馄饨,粉红色的肉馅若隐若现,嫰黄的蛋丝百般妖娆,紫菜、虾皮透着鲜香……这是何等诱人的图景,尚未入口,整个身心就被一个“鲜”字融化了。
退休后,我有更多的时间调剂生活,吃小馄饨,包小馄饨自然成了休闲的一大乐趣。随着口味和需求的变化,小馄饨的馅料也不断增加,除了常例的鲜肉外,又增加了菜肉、虾蓉、蟹肉、荠菜等品种,很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