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清初名臣,一生清廉,以“宽严并治”而闻名于世。
于成龙,山西人,少好学,性刚直。23岁参加乡试,于成龙闻考官公然索贿,便在考卷上痛批时弊,结果正榜无名,被录为副榜考生(相当于备考生)。他35岁再赴乡试,又名落孙山,于成龙44岁入国子监学习,后被清朝廷派到荒僻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踌躇满志的于成龙赶到罗城,大吃一惊,由于清初局势未稳,当地盗贼横行,良民逃亡于他乡。该县城内仅存6户人家。于成龙寄居于关帝庙内,一方面恢复生产,他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亲自为农民家题写楹联,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取“治乱世,用重典”之法,在罗城建立了保甲制度。三年后,罗城县百姓安居乐业,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之楷模,于成龙治理能力初露锋芒。
于成龙因治县有功,调为四川合州知州,合州土地荒芜,流民不附,于成龙亲自为百姓规划田舍,借贷牛种,制定一系列安民政策,两年后合州垦荒发展迅速,人口骤增,于又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他赴黄州上任,见当地盗贼拦路抢劫,于成龙亲自办案,他为了摸清盗贼行踪,扮作田夫、旅客、甚至乞丐,到偏僻村落访案,终于将众贼一网打尽。
由于于成龙政绩卓越,又被调到武昌府任知府,当时“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乘机策动叛乱,当地人心惶惶。于成龙发安民告示,以“招抚”之策,安定民心。武昌始安,黄州又显动乱,于成龙再调到黄州任知府,他面对当地土豪劣绅兴风作浪,组织乡勇奋击,并身先士卒,终于在20天内平定乱象。
于成龙后调往福建,当时清朝廷为了解决台湾郑成功后裔的抗清力量,实行“海禁”政策,这一政策使当地渔民无法出海捕鱼,一些敢出海者皆被前任官吏关入大狱。于成龙明察秋毫,发现有上百人将被处以极刑,并累及其妻子儿女,他决定重新审理,当时不少人劝他不要犯此风险。于成龙爱民如子,纠正了诸多错案、假案,让百余无辜者死里逃生。于成龙还对贫困者回家发了路费,使获救者感激不尽,“于青天”之名不胫而走。
于成龙在办案中,心细如发,他善于从被人忽视的细节中发现罪犯之蛛丝马迹,将历年悬案破解,为陈年冤案平反。于成龙破案之事震动朝野,福建巡抚吴光祚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康熙皇帝封于成龙为直隶巡抚,翌年又褒奖于成龙为“今时清官第一”。两年后,大器晚成的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
更难得的是,于成龙官越做越大,权力越来越大,但他始终保持清廉之风。他对自己的饮食近于苛刻,他早年为官时,“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于成龙到江南为官,官阶已高,生活也好了,但他仍“日食粗粝一盂,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这样的清官,可以和明之海瑞媲美。海瑞曾“休妻纳妾”,于成龙却不好女色,他在宦海20余年,每次皆只身前往上任,与结发之妻阔别20年后才见一面。这种官员在中国封建官场中极其罕见。
因于成龙政绩出众,为民爱戴,在清代野史中,于成龙成了传奇人物。清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于中丞》,生动描绘于成龙破案之神奇。
于成龙一生反对官吏腐败,他说:“国家之安危系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在他看来,用一好官,国之幸矣。用一贪官,必失人心。他每到一处为官,总是出檄文、查贿赂,杜绝送礼之风,严惩贪官,他毫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