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沉醉的下午,我被这群可爱的老人们迷住了。这台题为《金秋的回声——赵丽宏、季振邦、田永昌诗歌作品朗诵会》的精彩演出,征服了所有观众。
演员平均年龄六十多岁,最年长的已经八十二岁。可舞台上的他们,一个比一个容光焕发,风采照人。字正腔圆的吐字、神随意到的表情、优美自然的手势、尤其是靠语言抓住观众的能力,总之,一个好的朗诵者应有的范儿他们都初步具备,有的还相当出色。那个精气神,让人忘记了他们的年龄。
“秋韵”演出团成立近八年,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自称草根,但在市民文化节等诸多赛事中获奖N项。“秋韵”没有资金来源,辛苦排练的演出也基本没有报酬。不仅如此,演出服装还要自掏腰包置办。导演兼演员秦曾娴乐呵地说:“玩得开心,享受文化,千金难买我乐意!”
当然,“八十岁学吹打”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是语言这项基本功。仇骏当了几十年工程师,现在他又拿出了对待工作的那股劲儿,把字典里前、后鼻音、翘舌音、儿化音等南方人弱项的部分抄了四五遍。令专业演员都颇为称道的是,所有的朗诵全是脱稿的。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他们就下死功夫,买菜路上、锻炼途中、做家务时,一个个口中念念有词,直到诗句刻在脑海中。
真正难的是在理解诗作基础上的二度创作。好在朗诵会的艺术总监成雅明就是位诗人,她特地就如何理解三位诗家的作品开了三次讲座。剧团的艺术总监李进几乎每次合排都会从医院跑过来,从大观感到小细节,一一点评,甚至连一个眼神、一个前后鼻音的瑕疵都不放过。剧团负责人徐蓓蓓为了制作能体现诗境的大幕和侧幕投影以及朗诵时的配乐,搞到失眠。很多艺术积累较厚的成员也很积极,从眼神、手势到舞台调度、道具,只要让纸面上的文字在舞台上能生动起来的想法,他们都去尝试。呕心沥血半年打磨,诗境上赵丽宏的开阔、季振邦的典雅、田永昌的明快,一一风格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上的他们光彩照人,如果以为他们个个体壮如牛,生活一帆风顺,那可错了。其实,他们和其他老人一样,逃不掉这个年龄段的诸多不顺心甚至打击。演员中,有突然罹患白血病的,有夫人猝然离世的,也有体内装有五个支架的,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毛国治、秋槐等演员说:大家相互照顾、安慰、扶持、顶缺,在一起既温暖又怀有向往,谁会舍得离开呢!
朗诵会结束后,赵丽宏、季振邦、田永昌三位诗人表达了他们由衷的感谢,称赞他们爱诗懂诗,满怀热情,是上海有诗的一个证明!是的,秋天有萧索、有苍凉,但更有硕果累累、有五彩斑斓,秋韵展示的是人生之秋动人的一面。我禁不住在心底里热呼一声:美哉,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