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海古沉船
记录海上丝路史
程绩
  从听着歌仔戏的泉州出发,抵达越南归仁,这里占城米出名;到印尼的巨港,香料众多;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在印度洋与南中国海航道中心点,冬季东北季风与夏季西南季风交替的“风下之地”,外商在这里增补物资,也等待季候风转向。斯里兰卡的加勒、印度的古里,阿曼的马斯喀特,肯尼亚的马林迪港,走过一个地方,可以盖一个印章,你几乎可以想像,远航的商人们在这些港口,把来自中国的瓷器等物一点点发散,然后装上当地的地毯、宝石,甚至长颈鹿。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庆新这样描绘千年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盛况,2006年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都是研究那段历史的权威专著。

  “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一直到非洲,超过16000海里的航程,就是由‘南海一号’这样的艘艘‘小船’,将世界联通。”

  历经千百年岁月,海上丝绸之路神秘而又抽象,这里发生的故事,只有零星的文献记载,更多的故事,来自沉没海底的商船。“一艘海船就是一个流动的海上社会。”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船,一旦遇上海难,一般都沉没在南中国海,所以南海被称为‘海底瓷都’”,据李庆新介绍,像“南海一号”这样沉睡在我国东南沿海到南海海域的古沉船,根据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量有近2000艘,船载文物数量上亿件。

  “从泉州、广州、海南、北部湾到西沙和南沙海域,这些地方都有古沉船,而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柬埔寨也确定有中国沉船。”

  “南海一号”保护和发掘项目的领队孙键强调说,“‘南海一号’对于研究和复原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孙键看来,“海上敦煌”的意义不仅在于考古方面,更在于古船与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南海一号’沉没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透过文物,我们可以研究丝路的历史、人文生活,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异域文化。”在考古界有一种说法,叫做“一船十墓”,体现沉船的价值之高。

  比如,“南海一号”发掘中出土大量钱币,年代最早为东汉的“货泉”,最晚的年号为南宋“绍兴元宝”。李庆新认为,这很好地证明了当时中国的货币充当了国际通用货币的角色。  本报记者 程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文化新闻
   第A08版:运动汇
   第A09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0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2版:新闻面对面
   第A13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专版
南海古沉船 记录海上丝路史
“南海一号”还有多少谜?
“南海一号”大事记
海上敦煌
新民晚报新视界A15南海古沉船
记录海上丝路史
2015-01-18 2 2015年01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