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庆新这样描绘千年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盛况,2006年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都是研究那段历史的权威专著。
“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一直到非洲,超过16000海里的航程,就是由‘南海一号’这样的艘艘‘小船’,将世界联通。”
历经千百年岁月,海上丝绸之路神秘而又抽象,这里发生的故事,只有零星的文献记载,更多的故事,来自沉没海底的商船。“一艘海船就是一个流动的海上社会。”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船,一旦遇上海难,一般都沉没在南中国海,所以南海被称为‘海底瓷都’”,据李庆新介绍,像“南海一号”这样沉睡在我国东南沿海到南海海域的古沉船,根据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量有近2000艘,船载文物数量上亿件。
“从泉州、广州、海南、北部湾到西沙和南沙海域,这些地方都有古沉船,而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柬埔寨也确定有中国沉船。”
“南海一号”保护和发掘项目的领队孙键强调说,“‘南海一号’对于研究和复原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孙键看来,“海上敦煌”的意义不仅在于考古方面,更在于古船与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南海一号’沉没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透过文物,我们可以研究丝路的历史、人文生活,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异域文化。”在考古界有一种说法,叫做“一船十墓”,体现沉船的价值之高。
比如,“南海一号”发掘中出土大量钱币,年代最早为东汉的“货泉”,最晚的年号为南宋“绍兴元宝”。李庆新认为,这很好地证明了当时中国的货币充当了国际通用货币的角色。 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