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的研究,也许不只是一代人的课题,因为她依然有着太多太多的秘密。”黄铁坚说道。
谜团一:因何沉没?
根据“南海一号”沉没海域及埋藏状况,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几种推测:
有人认为可能与海上风浪有关,因为“南海一号”沉没地带一直是台风频发的海域,在这个海域附近没有礁石,船体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断裂,不大可能是因触礁而沉没;
有人认为,沉没海底的状态应该是翻倾,但“南海一号”甲板几乎与海平面平行,世界沉船历史上,这样保持良好姿态水平地沉没,非常罕见,可能是因超载造成的。
谜团二:哪年沉没?
“南海一号”目前出水了1万多枚铜钱,其中年代最晚的为宋代绍兴元宝(宋高宗绍兴年间铸:公元1131—1162年),由此推断,可能为宋高宗时期。但具体是哪年,还有待日后探究。
谜团三:何处所造?
2007年出水的“南海一号”石碇,已经被考古专家鉴定为中国宋代的常用船锚。有专家推断:船身所用的木材,应是中国南方生长的松木和杉木,当时经常用来造船,这意味着“南海一号”是在南方的福建或广东所造,但究竟是福船还是广船尚未定论。
谜团四:广东加载?
“南海一号”上不仅载有大量瓷器,还出水了成叠的铁锅,它们都是码放在瓷器之上的,铁器比瓷器重,为何不是铁器在下瓷器在上?有专家认为,在宋代,广东的铸铁业十分发达,一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前,都是中国最大的铁锅出口基地。“南海一号”有可能始发于北方的港口,又到广东加装了铁锅、铁钉等铁器。
谜团五:阳江停否?
阳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其中海陵岛和东平大澳是这条黄金航线上航船补给的重要港湾。专家据此推测“南海一号”途经广东海域时很可能在阳江停留过,以便补给和加装货物。但这种推测亦未有实证。
谜团六:为何不腐?
一般的木质船体,在海底浸泡几十年就已荡然无存,但沉没于海底近千年的“南海一号”却仍保存完好。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船体下沉后短期内迅速覆盖在其上面近2米厚的淤泥。船在沉没后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经鉴定,“南海一号”使用南亚松打造。松木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弹性较大,是中国制造船只的重要木料。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种木材抗浸泡性比较好,这可能也是沉船在海底800年不腐的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