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整人
我国一位大政治家说:“我不整人,但批评人。”短短一句话,提出了一个大问题。
抓住一点事就无限上纲,恶意整人,这是种坏作风,必须抛弃。但批评不能丢,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批评是为了治病救人,恨铁不成钢,是出于一片爱心,是推动你上进的助力,它体现了同事间最可贵的温暖。
正确的批评对个人是治病良药,对国家更是关系治国安邦的大事。《史记》的《商君传》里有句话:“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千个人唯唯诺诺的奉承话,还不如一个人中肯的批评。唐朝一个学者说得更尖锐:“谔谔能昌唯唯亡”,把批评提到了有关国家兴亡的高度。
批评听起来刺耳,不舒服,有些人不爱听,他们只爱听顺耳的话。于是,有人就“报喜不报忧”。汇报情况净是“形势大好”,把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一概掩盖。如果上级头脑不清醒,欣赏这类阿谀之词,甚至由此作出什么决策,那后果就严重了。
有的单位里,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与相互捧场,评功摆好,不掏心窝子展开真诚的批评,这就意味着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为人处世,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应当坦诚相见,说真话,道实情,互相关心,又互相督促。一味地迎合、讨好、吹捧,听了舒服,实则是害人的。蒙古有句谚语:“奔跑的骏马在柔软的草地上会跌倒,多听甜言蜜语会犯错误。”
妥协与和解
“斗争”一词,过去使用频率很高。其实,在生活里,妥协与和解十分重要。有一位著名学者说:“政治的最高艺术是妥协。”
妥协不是屈服,不是投降,更不是和稀泥。而是在矛盾中求得和解,使矛盾双方得到一种合理的解决。
妥协是门高超的艺术。一位大政治家,常常也是谈判高手,他们通过谈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妥协,取得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开创了可喜的新局面。古今中外此类例子甚多。
妥协与和解是相通的。人际间的大量矛盾,并非使用暴力就能解决,它只会使矛盾激化。最佳办法是妥协,和解。我国历来提倡“和为贵”,是很有道理的。
当今社会,竞争不可避免,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但竞争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竞争不一定非把对方置于死地不可。通过竞争实现双赢,是最好的选择。
“双赢”,是当今国际交往中很流行的一句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也是可以做到双赢的,办法就是妥协与和解。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斗争,而是妥协。”这是一位大哲学家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