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一个叫做《秦时明月》的动画片,里面有几集是用古琴的曲目命名的。像是《高山》、《流水》两集,琴师旷修在临死之前,托侠士荆轲把《高山》、《流水》曲谱带与从未谋面的知音高渐离,而后高渐离毅然去狱中探望旷修,并与他隔着秦兵慷慨合奏的一段着实精彩。尽管剧情只是戏说,远非历史,不过,我注意到片中高渐离的琴只有五根弦,且没有徽,开始还以为动画不讲究,查了番资料才发现竟是我无知了。
原来,最初的琴只有五根弦,分别代表唱名宫、商、角、徵、羽。据说这种五弦琴是舜所作(更通行的说法是伏羲所作),他还做了首琴歌叫做《南风》,用来教化万民。还有记载说,舜的弟弟象和父亲瞽叟企图害死舜而分他的家产,“主谋”象很是识货,他把牛羊、仓廪等都让给瞽叟,自己则霸占了娥皇、女英和琴,前者虽是大额财物,后者却是无价之宝。舜逃过一死,却看到自以为得手的象雀占鸠巢,大摇大摆地弹琴祝贺——大约弹的就是那张五弦琴。
五弦琴于乐音犹有未尽之处,后来周文王便加了一根弦,名曰“少宫”,周武王又加了一根弦,名曰“少商”,终于变成七根弦。不过,这也许只是传说罢了,现在出土的最早的古琴是战国时期的,比文王、武王时代要晚许多,却从五弦到九弦都有,而且并没有徽。秦时的高渐离倘若弹琴的话,自然有弹无徽五弦琴的可能。魏晋时期的嵇康有一首《赠秀才入军》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里用“五弦”不用“七弦”,也许是为了踵武尧舜,也许五弦琴在魏晋时尚存。不过,嵇康若要弹《广陵散》,肯定是用的七弦琴。到了宋代贺铸的《六州歌头》里,这句就化用为“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了。
从战国出土文物来看,琴弦的数量最初并不统一,存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固定为七弦的状态,应是乐师按照声音的自然规律,配合演奏的需要,而长期摸索出的结果,十三徽的出现亦然。在宋代,宋太宗为了标榜自己的功德齐同文武,曾打算在七弦的基础上再增两弦,变为九弦。琴师朱文济反对说,因为五弦尚有遗音,所以才增加了二弦,现在已经无所缺憾,再加便是画蛇添足了。宋太宗却不听,硬是制出了九弦琴,还强迫朱文济演奏。朱文济无奈,只好拿其中的七根弦糊弄一番,宋太宗却还乐在其中。不过,这张“逆天”的九弦琴最终还是没有流传下来。
古代往往将五弦比附作五行、五常,有着君、臣、民、事、物等众多说法,著名琴曲《广陵散》就因为一、二弦同声而被认为是“臣凌君”之曲,在古代受到不少士大夫的非议。宋代朱长文所作的《琴史》中有《释弦》一篇,对五弦之义的解释令人眼花缭乱,几乎要把整个宇宙都搬到琴上来——一方面,古人的确有些无聊,非要给每样东西都扯上天人合一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古琴不是定音乐器,它不像古筝、钢琴,一根弦、一个键只能代表一个音,而是以七根弦孕育无穷,只要弹拨得法,便尽收天地万籁,手指偏移稍许,就已是另一番风韵。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是耐人琢磨,正如佛语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云“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琴与棋、书、画并称,正是因为它们共同的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