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朱渝君是宝山区少科站的退休教师,大专学历,小学教师出身。最近却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请去为大学生们上了堂专业课,介绍科技创意的金点子。一个基层中小学生的科技辅导员,是如何登上国内重点大学讲台的呢?在教授专家林立的高校,他的课真能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补缺”作用吗?
宝山区少科站站长吴强说,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辅导机构,他们与沪上一些高校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常会请大学的专家、教授前来作指导。前不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领导来参观,对少科站老师能培养出孩子如此多的小创造、小发明赞叹不已,当即表示希望能把基层的科技老师请上大学的讲台。于是,少科站把任务派给了朱渝君老师,因为朱老师不仅还在一线指导青少年科技活动,还带教着青年教师。能登大学讲台,显然得有几把“刷子”。作为科技学科的高级教师,朱老师的强项是机器人。比如,机器人蝶泳、蛙泳,机器人操纵皮划艇,仿生机器鱼绕障碍……几十个新奇、好玩、憨态可掬的机器人,有的是无线遥控,有的是线控,但都极具创意。
很感慨爱科技难以持续
更有意思的是,请朱老师去讲课的孙效华教授,是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这学期,她为学院的全体大一新生开设了一门新课《开源应变与编程》。孙教授说:“这门课会涉及到诸如传感器、马达方面的创新设计,而朱老师在日常指导青少年开展机器人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创意经验,恰好是我们这个专业教学亟需的。所以,把朱老师请来客串讲一堂课非常合适,同学们对朱老师大量案例的讲解反响也很热烈,我自己也是从头听到尾,还全程录了视频呢。”
“近一小时的课,大教室里坐满了学生,没有一个人开溜的,也没有人打瞌睡、说闲话的。”朱老师说,他讲的都是一些自己的创意灵感和思想方法,可以说,所有的创意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比如,在水池的水龙头底下放一只乒乓球,你就会发现球不会被水流推远,而是被牢牢吸附在原地,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加观察、思索,就悟不出其中的原理,也衍生不出各种运用此种原理的新创意。
对于听得津津有味的大学生们,朱老师也十分感慨。联想到自己带的小科技迷们,他说有一个“悖论”也一直困扰着基层科技辅导员们,那就是能定下心来做科技小作品的孩子,小学生人数明显占多,到了初中几乎会少了一半,到了高中则更变得凤毛麟角了,高中生们即使来了,也往往是直奔竞赛获奖这个目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处于临时“集训”状态。“正常的情况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积累的增多,青少年爱科技、爱创造的热情应该越高,这样才能夯实孕育大师的土壤。”朱老师说。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