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余秀华走红说明了什么?
张晓然
  张晓然

  诗人余秀华的走红并非偶然,因为民间潜在大批作家、诗人,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去发现他们。不论发现与否,他们都在那里。而且大约只有时代的适宜气候,他们才能冒芽些许。这说明了什么?

  大概首先,作家、诗人的生长,需要一种自由的状态,一方天然的土壤。他们先天具有文学与艺术的细胞、种子,受到某种启蒙后,便迅速发酵,发育。他们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奇异的天赋。早先巴金、曹禺的处女作问世,后自成文学一家,虽有社会的烙印,但并无刻意的栽培。我国当代乡土文学代表性作家刘绍棠亦是一例。这个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长大的孩子,读小学时便写出了长篇《西海子游记》,高中时写出代表作《青枝绿叶》。奇怪的是,随着他的声誉、培养的规格越来越高,反而作品大不如前。近的如莫言,他自幼的文学生态,最多就是几本散落在高密东北乡的长篇小说,之后从军,更没有谁辅导他写作,后来是一本小杂志成为他走向文学世界的台阶。获奖后,莫言挣扎着要回到他原先的自由状态,否则他的文学生命便会枯萎。而余秀华称“记者来了,兔子死了”,就是一个自由状态的寓言。

  其次,作家与诗人要紧的是深入、体味、思考自己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方水土组成了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一个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琢磨透了,反映深刻了,便是让读者与观众领悟了这个世界。也许有人会质问,怎么要深入自己的生活?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才对。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谁能说生命的个体不能折射出群体的丰富与宏大?正如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再说,作家诗人对自己的生活最熟悉,最了解,写起来也最生动。就像余秀华,如果离开了封闭的横店村,其想象力可能就释放在其他诱惑之中;要是没有脑瘫,就失去了诗中对温暖的强烈渴望。这一切感染读者的情怀,不是任何技巧和外力的作用能够构建的。

  然而,余秀华的天才并不等于她作为诗人的生涯能够持续、所有的作品都能慰藉读者的心灵。她需要各方面公正、客观、专业的评论,需要读者真诚的回应,以供参悟。否则,她的原生态喷发,生命力将难以持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移民·早教/新民教育
以法治化管理涤荡“网络污垢”
余秀华走红说明了什么?
老女孩
开奖或可延迟 管理岂能缺位
腊月变辣月
县官与“险关”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10余秀华走红说明了什么? 2015-01-28 2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