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越来越多家长可以意识到,父母也是一份职业,工龄和孩子的年龄一样长,也需要专业素养。”发起人之一、来自静安区的娄晓祯介绍,“亲职教育”的概念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倡导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亲职”不等于“亲子”,除了和孩子沟通和互动外,“亲职”更要求父母能明确在家庭中的定位、妥善处理和祖辈、配偶等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恰恰是如今很多年轻父母容易忽视的。
像短剧中一样,当问题发生后,是忙着指责孩子,还是能够平心静气分析问题产生的愿意,从包括自己在内的家庭成员每个人身上找症结?短剧中,小明回家后,父亲暴跳如雷,母亲劝阻不成和父亲产生激烈争执,互相指责对方管教不利,小明烦躁之余摔门而去……看到这一场景,不少父母觉得,或多或少有自己家庭生活的影子。闵行区联校社工吴卫东请现场的父母走进角色,演一演“小明父母”。新任父亲态度显然柔和很多,在他的引导下,小明渐渐说出心事——自己学习压力很大,想提升成绩但找不到方法,考试一着急就想到了走捷径。经过商议,小明提出能否为自己请一个补习老师,父母答应了小明的请求。
社工们告诉家长,做一名“专业”的家长,最关键的一是要和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绪,也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要学会包容,帮助孩子找到应对问题方法。来自宝山区的社工王涵东提醒,“打骂可能让家长解气,但是,让家长舒服的方法往往都不是好方法。”她建议,当冲突发生时,家长可以按照“不发火——多问问——(鼓励孩子)试试看”的原则,理性地处理问题。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家长的“专业素养”之一。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