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90后的学生问我:姐,到底该去事业单位或者考公务员还是去银行律所?
作为一个事业单位的“老员工”,我没能力把这个问题回答成更有指导意义的求职技巧帖。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位学生实际上想知道的是,应该选择“理想”还是“现实”。
这就变成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了。理想和现实在真正的职场上也可以不是对立的矛盾;由于个体个性的差异,也有可能无论选择“理想”还是“现实”,结局都是“后悔”。
我尝试着提供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就业的人生选择。
一个日本老爹,年轻时入赘到老婆家从此当上了农民。又因为老婆化肥过敏于是老爹变成无公害种植的琢磨者,一琢磨居然过了10年苹果树才开出7朵花。10年里,为了不用化肥种树,老爹费尽千辛万苦,甚至窘迫穷困,差点绝望。最后,老爹琢磨出了一种纯自然的生态系统,终于种出了大苹果,而且切开放2年都不会腐。这是日本作家石川拓治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中描述的故事。我没有找农科专家考证过生态系统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性,仅将它当作一则励志故事来分享。
评判选择正确与否并无意义,但是一些观念倒是应该在选择之前了解:尽力与负责。
学生时代,可能优秀到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是要知道评价自己的那些标准或经历离开了象牙塔就没那么值。因为毕业前的评价对象是“人”,毕业后值得评价的是“人的贡献”——作为某个企业螺丝钉的绩效、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意义和价值等。毕业前的评价有标准,毕业后却未必。
所以,适应了十几年学生身份,毕业生更习惯用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职业,例如薪资水平、晋升空间、工作强度等。然而,任何一种选择都会走下去而留下轨迹,形成不同意义的财富。把目的变得更多元,把过程当作最重要的部分,选择就不会太纠结。就像老爹的苹果树,开花结果总需要些时间的。
学生还是纠结:喜欢的工作工资太低没法活怎么办?
借用知乎用户的回答:学点投资理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