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顶着世界建筑设计界最高荣誉和在世界各地留下杰作的光环,意大利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带着设计生涯回顾讲座来到“发电厂”, 从博物馆、歌剧院到摩天大楼、商业建筑,甚至还包括了机场,他与上海听众分享建筑作为一种冒险的乐趣和热忱。
展厅模拟出建筑工作室
“发电厂”5楼的展览大厅,将观众带入了美妙无比的皮亚诺设计嘉年华。展览用27张桌子,陈列出他在世界各地设计的27件建筑案例。其中包括了关西国际机场(大阪)、纽约时报总部(纽约)、栖包屋文化中心(努美阿)、波茨坦广场(柏林),碎片大厦(伦敦),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以模型、设计手稿、展板、影像等形式直观展现伦佐·皮亚诺从业至今27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作品中有一件来自杭州,皮亚诺承接下了首个中国建筑设计项目——“江南布衣”总部。
此次展览伦佐·皮亚诺第一次将设计作品带入中国。本次展览将分为5个板块:“从建筑开始:建造的轻盈”、“轻巧的智能城市”、“文化场所,艺术空间”、“为音乐和宁静而做的建筑” “中国项目”。每一件模型、手稿、展板拼凑出这位建筑大师成长与蜕变的历程。在一件件展品中,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的建筑世界变得渐渐清晰、完整。展览不仅探讨材料、结构、氛围和使用者的关系,还展示出这位建筑大师从米兰现代主义出发,超越传统,无限接近诗的精准和自由的不懈历程。
每一件作品的建筑模型与设计图稿吸引着很多参观者端详。整个展厅又呈一个半开放的图书馆状,参观者可在心仪的建筑模型旁围坐。昨天受邀提前参观的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展览所采用的模拟建筑工作室的展陈方式独特,建筑模型、设计手稿、图片素材错落摆放,对于了解建筑大师的作品独具启发。
无限接近诗的精准和自由
蓬皮杜艺术中心是皮亚诺的成名作,但皮亚诺并不愿多谈这一职业生涯的起点,模型也被放到了展厅的最里端,却收到了几乎最多的致敬。
上世纪在“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钢铁、玻璃,甚至航天材料被广泛运用到建筑之中,科技助长了一股席卷欧洲的“未来主义风潮”。但是在当时,任由建筑材料自然裸露的“机械美”并不为主流所接受。伦佐·皮亚诺没有放弃对机械美和新技术的重视,反而将他信奉的理念践行到极致。
伦佐·皮亚诺在1998年获得建筑设计最高奖普利兹克奖时说:“我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在生命中不断尝试来探索不同领域,忽视规则的界限,他们给规则洗牌,敢于冒险和犯错。”他的建筑作品没有规则、没有界限,27件风格不一的作品各有别出心裁的创新,你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作品会是什么,而他的建筑作品所蕴含的创造力、科技之美和人文关怀,也从来没有令人失望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仅蓬皮杜艺术中心这项案例,皮亚诺就大胆地进行科技设计革新,该项目的当今影响力甚至辐射到社会学和哲学领域。蓬皮杜中心被反复提到,皮亚诺先生表示:“我知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一个电厂,我今天来到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展示了一些工业的厂房、建筑物成功地转化成艺术馆的案例。因此我很高兴来到这里,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建筑的思考!”
本次展览将于3月28日-6月28日对公众免费开放。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