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发表讲话时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借此表述,笔者想表达另一层意思,即人生有信念,生活有希望,生命有力量。老年更是如此。
老年在本质上是不断丧失的过程,包括健康的丧失、亲朋的丧失、亲情的丧失、理想的丧失、收入的丧失、依靠的丧失等等都会接踵而至、如期而至甚至不期而至,所以进入老年后的老龄化具有某种痛楚、无助和别离的意味。老年的老龄化必然是走向孤独和脆弱的一段岁月,是向死而生、日薄西山的最后时光,也是与病苦作斗争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苦乐年华。成功的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则要在理智上“顺应丧失”的同时在精神上“超越丧失”,还要争取通过“老年发展”、“老年获得”来填补“老年萎缩”、“老年丧失”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其中有无正确的信仰是成功老龄化的“灵魂”所在,十分关键。
圆满的信念可以使老年人获得正向、强大、救拔的心灵力量,不以苦为苦,反以苦为乐,安顿、愉悦和强健身心。一方面,信念可以独善其身,帮助老年人断恶修善,自净其意,做一个“善知识”和“善老人”;另一方面,信仰可以兼善天下,去我执,无我相,慈悲济世,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说:建立自我,实现无我。世界和谐,从心开始。路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指引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一类老人可以称为“义老”,那些厚德自强者、爱人护物者、老年志愿者等等皆可归入“义老”行列。“义老”们是善价值的坚信者,是善信念的践行者,是善行为的成就者;是散落大地的珍珠,是人类灵魂的导师,是社会道德的标尺。他们以慈悲的爱心、崇高的修为成为世间人心的灯塔,义薄云天,默默奉献,爱满人间,以其正能量给世界以温暖、以其正信念给世人以方向。义老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给时间以生命”、“给生命以欢愉”、“给岁月以价值”等生命真谛,诠释了“义老贤老”的尊严,展示了“乐龄仁寿”的光彩。
“义举善行”升华了存在的意义,贡献了老年的价值,打开了幸福的大门。我心目中“义老”的文化画像是:志于道、乐于义、成于善。也就是说,义老们崇尚大爱之道,追寻生命意义;通过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达成善其身,也善天下。
义老们实现的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欢乐的老龄化,他们是老年的榜样,更是社会的瑰宝。
义老们是我们共同的老师,他们的德行义举彰显了“老有所教”无言的价值。现在,社会各界开展的老有所为贡献奖、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实际上就在助推中国特色的义老文化。
“义老”们坚信善的价值、善的因果,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展示了信仰的力量。老年有信仰,生命有福报。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