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古体诗词,一直是我的愿望。还记得在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流传着好多非常励志的“七律”“七绝”之类的诗词。当时还不太懂事,但因为朗朗上口,被这些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所运用的词汇深深吸引了。后来从高年级的学姐那里抄了十来首,带着上了去江西插队落户的火车。这时候用作座右铭的诗句是:革命岂能作井蛙,雄鹰踪迹海天涯。十年后从农村返回城市,参加了上海电视大学中文专业的自学考试,比较系统地接触了唐诗宋词,才知道古体诗词竟然有那么美好。当时还年轻,刚过“而立”,所以特别喜欢李白的浪漫和无羁。为了他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还去过一次三峡呢。那时就暗暗的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学写会写古体诗词。可惜在一晃30多年的时间里,忙于家庭和工作,这个愿望只能放在心底。
2012年的11月,在上海老龄大学听课时知道了静安诗词社,随即有幸在静安诗词社跟众诗友一起学习。那天我接过诗社的“社员证”时心情很激动,感到自己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但开始几次交的作业,却似当头泼了我一盆冷水,让我冷静下来,看到自己对读写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是一张白纸。明白了古体诗词所表达的优美的意境或豪迈的气势,不是简单的几十个字凑成的,而是讲究声调的排列以达到节奏悠扬顿挫,考量词汇的妥帖用以表情达意,也就是说要好听又好看,才能很好地表达写作者的感情,并引发观者的共鸣。所以像我这样不懂平仄,不懂词汇性质等基础知识,而要想学会古体诗词的写作,很多地方要重头学起的。幸运的是我遇到的是好老师、好诗友。每周一次的诗词社活动,我是舍不得缺席的。因为能看到诗友们的好作品。这里的老年朋友有扎实的古文功底,用词很有韵味;青年朋友对现代生活有活跃的感受,意境很是新颖。听他们的诗作,总能给我新的启发;更要紧的是听取老师们循循善诱的点评,能帮助我看到自己需改进的不足之处。通过二年多时间的学习,我已明白了诸如“对仗”“孤平”“词性”等技术性的要求。因此,每次我都会认真地完成作业,有时为了找一个贴切的字,要翻好几本词典,颇有“推敲”的古风。当然,要写的像样是十分的不易,所以也有点自找苦吃的味道。好在我已经不是光为实现少年时的愿望而学习写作了,因为这个愿望已成为我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已经引起我努力学习的乐趣。我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通过自己喜爱的古体诗词的写作,来怀念曾经走过的岁月;感谢在我生命过程中爱护帮助过我的所有朋友;以及抒发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而我,想在优雅的古诗词的熏陶中,诗意地生活。
白头学艺笔迟迟,欲述生平难觅词。
向晚何来诗意乐,只因愿起少年时。
十日谈
学诗者说
明起刊登一组《清明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