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把她的古琴叫“大笨”。这张琴的得来颇有丽莎一贯的行事风格。五年前,学琴两月余的丽莎想买张琴在家弹,当时琴馆只剩一张闲置良久的“伏羲”式。老师说,过一阵子会来批新琴,也可去浦西那边的总部挑选。丽莎说:“就要它吧。”
回家细看,琴面有几处很轻的擦痕,声音和其他新琴一样躁而硬,换调式时,五弦的轸子把丽莎的手指磨出了泡。丽莎仍是欣喜:“既然遇上了,就是老天赐给的缘分。”丽莎从小就是个实心眼儿,扔给她个破娃娃,她也能玩半天。
丽莎以前没学过乐器。小时候听见母亲和邻居阿姨聊天:“明儿让我家丽莎跟您学扬琴吧?”心里一阵狂喜,后来没了下文,丽莎像大多数人一样走的是读书、上班的道路。六年半前,丽莎生了场重病,不适合以前紧张有压力的工作了,休养在家。一次出门购物,丽莎看到家附近开了个古琴馆,当即报了名。俗话说:“四十不学吹打”,年过不惑的丽莎却没想太多。重回课堂,她像学生时代一样认真,记笔记、录音、预习、复习,古人用来修身养性的古琴让丽莎找到一种平静中的快乐。
当初买琴时老师交待过,这张“伏羲”不好弹。岳山高,费力气,高音区和弹跪指尤甚;而且琴面阔长,很考验手的灵活和控制能力。这一点丽莎体会到了,她干脆把爱琴唤作“大笨”,不辞辛苦地磨练自己的琴和琴艺。“善书者不择笔,善炊者不择米”,丽莎记得这句古话。
弹琴需要乐感,要对音乐语言有深切的领悟力。丽莎觉得琴能说到不善言辞的她的心里去。她不算修长的手指在“大笨”的七根弦上灵活地跳跃舞动、吟猱绰注。音韵流淌处,她看见青山绿水、良辰美景,也看见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弹《胡笳十八拍》时,她咀嚼着文姬离乡别子的痛楚,体会她“悲而不怨,哀而不伤”的坚强;弹《广陵散》时,她亲临嵇康就义的刑场,满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迈;弹《离骚》时,起则抑郁后则昂扬的旋律让她获得与命运抗争的顽强。阅尽了岁月的千帆,品尝过人生的起落,丽莎在祖先传下的艺术中寻觅知音、汲取力量,从容面对生命的低谷。
“大笨”的艰涩不易造就着丽莎坚实的指力,丽莎的执着耐心磨去了“大笨”的粗糙顽劣。丽莎有时觉得她和“大笨”是天生一对,有着不入时人眼的落寞,有时又觉得“大笨”是在等待她这个有缘人,同走一段人生的辉煌。终于有一天,丽莎发现她的“大笨”“变音”了,从一个毛手毛脚的楞头小子长成了风度翩翩的儒雅书生,她的琴音温润如玉、秀婉清劲。
丽莎还是把她的琴叫“大笨”。她背着“大笨”,行走在都市的森林中,琴囊如剑,映衬她单薄的身躯,如侠客般,英姿勃发。